悉达多即佛陀,《悉达多的心理学》这本书的作者金木水说,用悉达多来称呼是表示,我讨论的不是那个神,而是在这个世间显示的人。
金木水,不知道其人,看这个名字似乎有点五行之气。此书的副标题是:对心理学说“不够”。他解释说,不够有“好但是不够”和“不好且不够”,他要说的是前者。
看行文是个理性思辨的高手,翻开几页就吸引了我。
企图打通心理学与佛教的努力并不遥远,以冯特为标志的科学心理学建立才100多年,最精于此道的心理学学派超个人心理学也是20世纪60年代才刚刚出现。
论及先驱,应当是荣格。但荣格似乎受道教的影响多于佛教,道教给人感觉飘逸,更重自然的灵动而少理性思辨。令很多意外的是,佛教却是极度理性的。
在西方接触佛教之后,诞生了很多灵修团体,似乎佛教中的一部分天然就很适应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在我的认知圈中,有两位人物很具有代表性。
一位是肯威尔伯,他被誉为意识领域的爱因斯坦。在我心里,无疑是当今超个人心理学的最高峰了。他可以随意改变意识状态,瞬间进入各种层次的冥想状态。在他的多部著作里,用极度理性的语言描绘了心理学与宗教的边界,并以渊博的知识将其进行了整合。
另一位是杰克康菲尔德。这位大神早年师从南传佛教宗师级人物阿姜查。后还俗回美国,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现主要教授内观禅。可以说是打通心理学与佛教的典型。
这两位,一刚一柔,各具风格。肯大气磅礴,文字如刀,分析高屋建瓴,大开大合。康菲尔德则相反,文字细腻如水,分析丝丝入扣。
佛教起源于印度,却在中国发扬光大。按理说,我们应该成为主场,心理学与佛教结合的最佳土壤应该是中国才对。
如果你认为没有人在做,那就错了。
四川大学的博士生导师陈兵,积数十年之功,将佛学精髓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有机的整合,写出了大部头《佛教心理学》。
另一位是鼎鼎大名的申荷永,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分析方向博士生导师。他的野心更大,组织成立了华人心理分析联合会,致力于将中国文化与心理分析融合统一。中国文化,自然包含了佛教。
不知道这位金木水,在写这本书之时,是否参考了上述一些人的论点,又或者,他有着自己的一套看法。
他说,现代人急需信仰,问题在于信仰要求人们先信仰,后理解;但是,知识阶层(最容易抑郁的一群人)却要求“我要先想清楚,然后决定信不信”。于是,信仰与急需信仰的人就这样擦肩而过了。
他试图摆出两种足够体系的理性资源供人选择:心理学与佛学。至于会带来怎样的思想盛宴,又或者是泛泛而谈,只有看完后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