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是心里还有个念想,未来的某一天能再次去趟北京。
看看曾经生活过的三环六环,颐和园,王府井,故宫,前门,南锣鼓巷……
人生太多美好的年华与记忆都付诸于那座城,即便后来去了很多陌生的地方,也有欣喜,也有感动,但心之所向的排序,北京一直在那个高度,不曾变更过。
我说她是初恋般,一见倾心或是日久生情,好的坏的,都成了我的故事。
今晨看见新闻说北京车站大批务工者返乡,我还在诧异这也没到过年呢!
了解了点儿,我也不知道谁对谁错。因为在这个国度,官方的告示和百姓的疾苦总不在一个高度,甚至有背道而驰的迹象。
官方的解释是某工厂火灾导致十来个生命丧失,于是整个城区拆除违规建筑。
百姓的口吻是,快递临时涨价,不给进去拿东西,当天必须搬走。
我在问北京怎么了?我们怎么北京了?
产业转型,城市规划,这些我都能理解。
但你能不能等等我们?
只因为我们不是北京人,所以我们春节后走出家门,告别二老乡亲的时候,在这第二故乡,发光发热,甚至比北京人更爱惜她。
不愧对回家时,乡亲们每每问你在北京还好吗?
我在北京挺好的,住在六环,每天四五点起床排着长队挤着地铁去二环的写字楼上着班,晚上再在这夜的霓虹闪烁间赶着晚高峰回到郊区来碗路边摊炒河粉或是麻辣烫。有时加班赶文件到凌晨,地铁公交早就停运,想打个的,但看着飞速的计价器,后来还是决定在便利店泡个面熬到上班时间去卫生间简单打理又投入新一天的工作。
这是很多北漂人生活的写照,自然有的还不如这,而有的又过于富裕。众生百态,和而不同才是属于这座城的特色。
我一直认为北京是个很乐于接纳人的都市,比上海不知道要多有人情味。有首都人的自豪感,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放怀抱等你。这绝对不是表面上的形象工程,你去找当地人问路,指定给你说得不偏不倚不多走一个岔路,如果你不分东西南北那就自求多福了。
但在北京遇到当地原住民的概率不大,整个城市早就被四面八方外来的人所同化,所以社会氛围才折中柔软很多。少了北方人固有的暴躁直爽,平添南方人的含蓄与温婉。从饮食上就可以见微知著,火锅,泡馍,拉面,小炒……甜口,咸口都能找到一家对味的店来大快朵颐。再不济,麦当劳,肯德基全世界一个味道,保准吃饱了不想家。
偶尔一首歌都能让我瞬间回忆起关于北京的点滴,冬《看的最远的地方》,春《一个人的北京》,夏《夜空中最亮的星》,秋《你不在北京》。
我是个对音乐极其敏感的的人,对于喜欢的歌总是狂热地听上一阵子,有些厌倦了就会换下一首,但听这首歌的日常感受会留在记忆里,某个不经意地瞬间再次听见老旋律,当下的自己会想起曾听这首歌时感受。甚至连空气里的分子,以及微风拂过脸颊的感觉都会有。
《你不在北京》这首歌出来是深秋了,那时刚开始属于我正真一个人的北漂,和三五好友租住在北六环的昌平。刚刚安顿下来,就开始做饭,喝RIO,做红烧排骨,可乐鸡翅,忙得像每天都是年三十的感觉。那时的我们口袋里捉襟见肘的,于是拼命投简历,早上互相告别着走到村口等公交去面试,然后面试完又聚到一起在西直门或者东直门寻觅美食和电影,回转寿司,烤肉……换不同的电影院看好莱坞的大片。回来路上再给我补前传后传,甚至衍生剧。可能从那个时候起,我才真正爱上看电影这日常的消遣。对了那年是《爸爸去哪儿》首播,每周五最大的动力就是在没有暖气的房间裹着厚厚的被子看新一期的播出,也会因为某个不经意的小细节而掉几滴眼泪,然后在第二天沟通心得。某天下午不想出门,学Angela来这么一句“我有起床气”,被某人回怼一句“我看你是有宝气吧!”
《看的最远的地方》应该是冬天偶然间听到的,大为喜欢中间的高潮,有种不服输的倔强在。那时的我们都找到工作了,为了赶地铁,早上四点多就爬起来,然后互相敲门一起出发。在昌平站排队都能排到几百米外,所以后来别人在我面前夸耀地铁有多挤时我总是以过来人的口吻说,这都不是事。晚上下班拖着一天的疲惫,在换乘处发微信问到哪了,晚上怎么安排,给我抢个位置……在地铁上听的最多的是这首歌,车窗外倒退的风景,以及未知的明天不用去想。就像品一杯红酒,初识有涩,回味有甘。
后来日子也好转了些,因缘际会下就搬来三环了。
可是我没能等到最好的我们,就缴械投降离开了北京。
看天气依旧会看北京,看的小说如果写了北京,我就会看得格外仔细,甚至在想某个场景我有没有去过。如果北京发生了什么不好的新闻我会比谁都不高兴,不理解北京的人在评论北京时我总想上前去去解释个一二。
这就是很多在北京的人的北京情怀吧!不论后来的我们在不在那座城,却以各自习惯的方式问候着她。
这个愿望许了好几年了,也许未来的某一天站在北京某个火车站的出站口,我会来上一张自拍,配文是“好久不见”。
你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