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禁了五年的《狗十三》又回来了。
不少人都直呼内容过于真实,一幕幕的剧情看着都像是自己。当年也可能就是因为这样才一度被禁,如今再现,再度激起一阵喧哗。
不知你是怎样长大的,是在一次次历经现实的打磨后吗?是在很多次的渴望和面对父母的决定而无能为力的失去后吗?抛开活在童话里的公主,我们大部分人的成长似乎都避免不了爱与失去的对决。
李玩的成长在于爱因斯坦,更在于一套传统的家庭教育。
两次失去爱因斯坦就已将少女的内心变得坚硬,在大人的眼里,宠物仿佛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存在,闷了拿它们解解闷子,不高兴了送走便是,但在孩子的心里不是啊,他们是朋友,是除父母外又一个特殊的存在,可和爱因斯坦两次的分别,她才发现:一切都是由大人的意志掌控的啊。
就像父亲,他逼着自己将兴趣班从天文班改成了英语班,说道“这都是为你好,对你的成绩有帮助”;即便答应陪自己去看天文展览,但还是让步于生意应酬,在哄弟弟的时候也是一套“先把孩子哄住”的法子,十三岁的李玩还是以自己的感受为重,说出了一句真相:也不过是拿一个谎言去掩盖另一个谎言。
家庭的重男轻女观念让小弟弟的家庭地位直线上升,无论是取名字还是对弟弟的纵容来看,想必不少人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不能打不能骂,得哄着宠着,“男孩子是家中的宝”也是体现的淋漓尽致。
从前的李玩像是只会考虑自己开心与否的孩子,不高兴就使小性子,可慢慢的也就长大了,会在爸爸和领导的饭局上强颜欢笑,在小弟弟面前努力呈现出一幅好姐姐的样子,还看似高兴的吃下了叔叔夹来的狗肉,她终于学会了大人口中的“懂事”。
十三岁的肉体里或许还是孩子的灵魂,但却也谨记着大人世界的规则。
2.
你做了多久的孩子?是还保有一颗童心,存有童真的时候。
不记得了吧。
因为一些原因,我们都在被鞭策着长大,如今口里的话题也渐渐变成了生活里的艰辛忙碌。前一阵子和闺蜜一起,她向我倾诉家中买房装修与日后还钱的烦恼,口中皆是现实的种种,或许这便是生活的样子吧,长大了,懂得多了,考虑的自然也就多了。
只不过,你还喜欢吗?
或许在你上着你不喜欢的兴趣班时,或许是你在亲戚面前强颜欢笑时,也或许是因为你一意孤行被父母骂着不懂事时,当然,也可能是你突然明白了父母的不容易。
中国式的教育培养出了众多的中国式孩子,他们在学习中交流比主动少,合作比沟通少,很会学习,循规蹈矩。
父母的意志决定了你的喜好,或者不是决定,而是抑制。
以前看过一个小视频,视频里的妈妈正在接受采访,在被问及育儿经验时,她只说道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她给大家讲了一个自己孩子的故事:有一次她从外面回来给儿子买了一双自认为很漂亮的而且很适合孩子的鞋子,可儿子收到鞋子后却哭了,她问儿子为什么,儿子说:“为什么你们都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而我却不可以?”一句话让她惊醒:对啊,自己从来都没问过儿子自己的意见,一切都是按着自己以为的来!
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总将自己的意志凌驾于他人之上,像是父母口中的“我这是为了你好”“你以后就知道”等等,却忘了我们到底喜不喜欢。
剧中的李玩看似是被父亲教导的很好:英语成绩提了上来、获得了省物理一等奖、不再无理取闹,李玩的成长爸爸功不可没,是爸爸让她成长,但也是爸爸陪着她成长。
至少,李玩还算是幸运,毕竟她的家庭条件很好,她缺少的不过是父母的陪伴,但偶尔也可以撒撒娇,使使小性子,这些都有人宠着,可很多人,都不及她这样。
3.
郑琼导演的《出路》讲了三个不同人生的孩子:偏远落后山区的马百娟、复读少年徐佳以及城市辍学少女袁晗寒,不同的人不一样的出路,就像再向往大城市的马百娟最终还是没读下去书,窝在农村结婚生子;徐佳经历高考的体制后继续他以后的体制生活;而袁晗寒辍学后再去德国留学,生活倒也不错。
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徐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觉得高考才是唯一的出路,而考上了大学在毕业后又必须忙忙碌碌找工作。
我们在高考的体制洪流中前行,毕业后再在体制中求生存。
记得上高中时一位女同学曾在繁重的课业之下在黑板上写下了一行英文:We are the children,only the children.
或许是缺少了点什么。
本该属于我们的快乐吗?
片子中间李玩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在这个宇宙之外,一定还有无数个同样的宇宙,包含我们所有可能性的集合,这样,我们没有完成的事,就会在某个宇宙里被完成。
会有这样的一个宇宙包含我们所有美好的期翼。至少,总要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