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不可分,坚持不懈不倒翁。
欢迎来到箜的世界。
今天分享的是《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里的第六个故事:天赋。
一个家庭里的兄弟姐妹,性格,爱好及学习情况完全不同该用什么方法教?是按照教学习更优异成绩的那个孩子的方法教另一个吗?还是想着落后的那一个本就落后了,就需要花更多的力气,推拉硬拽让落后的补上去?
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个好成绩,但如果孩子非不喜欢学习,喜欢的事情又是看起来非常没有前途的,作为父母的你,又该如何取舍呢?
故事里的两个家庭都是有两个孩子。家里有两个或更多孩子的,父母可能有意无意中都会做比较吧。
作者问了许多学生一个问题:最讨厌大人对你做哪些事情?许多人答:“比较吧,最讨厌父母拿我跟别人比较了”。
还有人说:“如果比较的对象是手足,就更讨厌了。因为你必须跟你的手足住在同一个屋檐下,朝夕相处,怎么躲也躲不掉。”
故事中有一对是姐妹和一对是姐弟。先从姐妹这对讲起吧。
姐姐从小在学业上的表现就非常出色,不仅是学科,即使才艺竞赛,哪怕老师临时派她出去比赛,她也能轻松抱回不错的成绩。而妹妹上小后的排名大概落在班上的中间,这只是学科,才艺比赛更不用说了,老师也评价“存在感很低”。
亲朋好友都很惋惜,说姐姐那么优秀,怎么妹妹的资质却很平庸?妈妈怕妹妹一辈子活在姐姐阴影下,也想着‘只要姐姐能,妹妹一定也可以’。所以就给妹妹请了两家教,结果很惨烈,妹妹非常抗拒。
后来父亲觉得妈妈快把妹妹逼疯了,带妈妈去看了心理医生。医生指出妹妹这样主要是妈妈造成的。虽然妈妈很生气,但还是继续咨询了半年。慢慢心境转过来:珍惜妹妹的学习动机和创意,不再逼迫,保护好妹妹的任何学习兴趣,让她至少不排斥学习。让家教老师也不用着急,一节课哪怕教很少知识也没关系,慢慢地,妹妹表现得比以前好很多,学习上也有很大的进步。
虽然无法跟总是很亮眼的姐姐比,但她也有自己的优雅。
这个结果让作者意识到:教育的存在,不是让每个孩子都拿到很高的分数,而是要让每个孩子的天赋都能伸展到极限,并且尊重他最终的成果。
再讲姐弟俩的故事。
姐姐也是学习很好,也很积极主动,考取了自己心仪的学校。弟弟比较慢性子,学习上一般般,更爱打篮球,想当体育生。
可是这边的妈妈认为姐姐很自动自发,她不是让大人操心的小孩。弟弟则跟牛一样,很固执,总赖在原地,不思进步。人在前面用力拉,他才会老大不情愿地往前走一两步。所以需要用更多的力气拉,这样被动着也能往前走更多。如姐姐的英文很优秀,弟弟的英文很烂,姐姐练习一张考卷,弟弟需要做两张,才能达到一样的水平。
虽然作者认为若一味逼迫,说不定只是在拔苗助长。但家长需要这样的方式教,也只能按照家长的方法来。慢慢地,弟弟采取沉默消极的不合作运动。抄笔记,只是抄,是没有经过思考与整理。
跟家教老师之间的互动,就是没有互动。单向的输出,单向的敷衍。成绩自然上不去。因为没有成绩,所以妈妈压缩他更多打球的时间,让他去上家教课,直到弟弟爆发,母亲说姐姐学习是什么样子,对比弟弟的样子说了一通。
弟弟满怀恨意的跟母亲对峙:开口、闭口都是姐姐,如果那么爱姐姐,当初干吗生我?光生姐姐就好了啊。我好恨,为什么我是你的小孩,是她的弟弟!”说完摔门而出。
弟弟的妈妈虽然知道他最爱的是篮球,最快乐的也是打篮球,但是她可能一遍遍说服自己那对孩子的未来来说不是一条好路,她希望孩子以后能上班轻松些,人生轻松些,觉得自己这样做并没有错,是对孩子负责。
现实中,这样的父母肯定也是有的。也不知我们自己以后对待孩子的学习会是什么样的态度。这个学习成绩的问题终究会不停的折磨着很多父母的神经,是尽量保存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还是会逼一逼孩子,让他往你认为更好的方向走呢?
如果有两个孩子,成绩相差很大,性格也很不一样,你又会有怎样的心理呢?会不自觉的比较吗?
这本书的每个故事看完都挺沉重的,不知道能引发你的什么想法呢?
好啦,今天就分享到这里了。明天继续!
作者:箜
若是同频伙伴,欢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