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4 《民主主义与教育 》——教育即生长

2020年2月16日 晴


图片发自简书App


昨天开始读教育即生长,两遍之后乱糟糟的,心绪开始混乱。放下,今天再读,多少有些眉目。越来越离不开最后的“提要”。没有它的梳理与归纳,不知道杜威的表达意义。一字一句,句句斟酌,总有些凌乱不堪。教育即生长,我们每个人的每天都在生长,是否说我们都在受教育,生活今天和我们开得如此大的玩笑,是否也是要教育我们要尊重所有生长的规律,尊重生长的大自然。

断断续续,终于用两天的时间读完本章。静下来才可能与杜威对话,静下来才能与文本对话,静下来才能读懂杜威的睿智,也只有静下来才能找到杜威书籍给予的力量。

孩子在家作业,需要手机的地方太多,打卡,发照片,发视频,发读书笔记。“我这一天天过的,太急切盼望着上学了,好歹还有个体育课,美术课啥的,还能有个小伙伴一起玩”。这几句话成了他的口头禅。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目的,只有激发他自己的动力才会有教育。有目标,也有动力,但是总是在“梦里走了千万里,醒来仍旧在床上”。只能说,他的动力还是不足。究其原因,我对他天性的把握不到位,捣乱,干蠢事的时候还是有,最最关键的是知识没把天性武装起来。同时,“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的努力还得继续。

一、生长的条件是什么?

未成熟状态

它意味着两个意义:消极的,积极的。我们把积极的意义理解为有生长的可能性,即发展的能力。

1、习惯上我们如何理解未成熟?

1)用比较的观点看待儿童期,就把儿童当做匮乏,把成年期当成固定的标准衡量儿童,注意力集中在儿童现在没有,成年以前也没有的东西上。我们就显得傲慢武断。事实上,儿童能清晰和忠实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我们需要有儿童视角才可。

2)若提出一个静止的目的作为理想和标准时,我们会把不断地成长理解为已完成的生长,即停止生长。若是诋毁儿童,让他看到自己没有进步的空间,他会悲痛,怨恨。我们对儿童和成人采用了不同的标准。

2、事实上,我们该如何看待“未成熟”?

不用比较的观点,而用绝对的观点。

未成熟是指一种积极的势力或能力——向前生长的力量。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活动,活动不是外加给生活的,而是生活本来的样子。

3、未成熟的两个主要特征是什么?

依赖性与可塑性

依赖性

依赖某时意味着无依无靠,依赖某时也意味着积极与力量,依赖伴随着能力的成长,意味着一种建设性的东西;

儿童彻底的无依无靠的性质暗示着具有某种补偿的力量。幼兽因为缺乏社会能力,因此具有相当的体力,儿童因为有社会能力,有灵活的和敏感的能力,能对周围产生感应,对自然界的不注意强化了对成人行为的兴趣和注意。儿童的社会反应能力增加了他们的利益,使他们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但这又能怎样呢?不过是表明儿童达到自己自己目的的直接性和强烈性。

从社会的观点看,依赖性是一种力量而不是软弱,它包括相互依赖的意思。个人独立性的增加,会使他脱离群众,冷漠无情。

可塑性

未成熟的人为生长而有的特殊适应能力,构成他的可塑性。这个可塑性不同于蜡的可塑性。不受外来压力而改变,与柔韧的弹性相近。但可塑性比弹性更加深刻,它主要的地是从经验中学到能力;从经验中保持可以用来对付以后情景中的困难的力量。也就是说,可塑性是以从前经验的结果为基础,改变自己行为的力量,就是发展各种倾向的力量。没有这种力量,获得习惯是不可能的。

4、依赖性与可塑性对于人类发展的意义是什么?

无论对于成人的观点还是青少年的观点,婴儿期的延长对于人类的发展是重要的。

依赖他人和从事学习小孩就是一个刺激,要成人负责教养和抚爱,因此婚姻是重要的。这种需要是养成慈爱和同情的照顾别人的习惯的主要影响;这种对别人幸福的建设性的兴趣是联合生活所必需的,它可以引进新思考,也可以激发对未来的远见和计划。

因此,较长的婴儿期就会获得需要的力量。这种依赖的延长是可塑性的延长,它会促进社会的进步。

二、习惯是生长的表现

1、习惯的诞生

可塑性是保持和提取过去经验中能改变后来活动的种种因素的能力。也即可塑性乃是获得习惯和发展一定倾向的能力。

2、习惯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1)习惯是一种执行的能力,或工作的效率。习惯就是利用自然环境达到自己目的的能力。习惯通过控制动作器官而主动控制环境。

2)教育是为获得能使个人适应环境的种种习惯。

“适应”是从控制达到目的的手段的主动意义上来理解。习惯不仅仅是机体内部的变化,变化也可造成环境中以后许多变化的能力。

3、谈习惯必需要谈“习以为常”。

它是比较被动的,有迁就的意义。它还有另外两种特征:通过使用事物而习惯于这些事物;对刺激作出持久的反应,叫适应平衡,待有机会时作出各种特殊的适应。习以为常就是对我们不准备改变了环境的适应,这种环境对我们主动习惯还具有积极的影响。

总之,所谓适应就是我们的活动对环境的适应,也是环境对我们自己活动的适应。

4、习惯的重要性

习惯的重要性并不至于习惯的执行和动作方面,习惯还指培养理智的和情感的倾向,以及增加动作的轻松和效率。

5、习惯的倾向性特性代表了生长

习惯的倾向是主动选择习惯运行的环境。可以主动的寻找机会,转入全面的运作;若受阻,显示出不自在的状态和强烈的渴望。习惯也有理智的倾向。思维、观察和反思的模式变成各种技能和愿望,一同进入习惯。

四、主动习惯与墨守成规

主动习惯:习惯的智力因素使习惯和各种不同的灵活运用的关系固定下来,也就和继续生长发生关系。需要时随时可用。与老规矩对照。

墨守成规:习惯还有一个意义,有些东西牢牢控制着我们,而不是我们控制这些东西。

这与习惯的见解有关:把习惯等同于机械的外部的动作模式,忽视智力的道德的态度;把习惯等同于“坏习惯”。自然的把吸烟、喝酒等看作是典型的习惯。各种习惯和智力因素脱离到什么程度,这种习惯就变成呆板的动作和方法。常规的习惯就是不加思索的习惯;“坏习惯”没有理智,违反有意识思考的考虑和决定所有的结论。

五、教育既是过程也是目的还是生长

生活就是发展;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教育的术语就是: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改造和不断转化的过程。

1、教育即是生长

当我们用比较的术语解释发展时,就是将能力引到特别的渠道。常态的儿童和常态的成人都在不断生长,他们之间的区别是各有适合于不同情况的不同生长方式。在专门应付特殊的科学和经济问题的能力的发展儿童应该像成人方面发展。在好奇心,敏感肌性和坦率的胸怀方面,成人应该像儿童学习。

2、教育即是目的(教育有一个目的还是教育即是目的的拷问)

关于生长或发展三种思想及其错误根源

把未成熟状态仅仅看作缺乏发展;把发展看作对固定环境静止的适应;关于习惯的僵硬性。

这三种观点都与思想和生长或发展的错误观点有关:都认为生长是朝一个固定的目标的运动。它们把生长看作有一个目的,而不是就是目的。

相应的错误根源是什么?

不考虑儿童本能的或先天的能力;不发展儿童应付新情景的首创精神;过分强调训练和其他方法,牺牲个人理解力,以养成机械的技能(刷题算不算)这三件事都是把成人的环境作为儿童的标准,使儿童长到这个标准。

人不能无视自然的本能,把顺从看作目的,青年人的个性就会被忽视,或被满足调皮捣蛋的根源;同时又把顺从等于一律,导致年轻人对新鲜事物不感兴趣,害怕未知的事物。生长的目的在生长之外导致的结果就是不得不依靠外部的力量使生长走向目的。

六、教育对于生长的价值(教师如何促进儿童的生长,需要教师有什么样的素质?)

除了更多的生长,没有别的东西是和生长有关的,同样除了教育,没有别的东西是教育所从属的。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组织保证生长的各种力量,以保证教育得以继续进行。教育就是不问年龄大小,提供保证生长或充分生活的条件的事业。

认识到生活就是生长,可以使我们避免把所谓儿童期理想化。不要把表面现象理解为目的本身。对于家长和老师来说,重要的事情是注意儿童哪些冲动在向前发展,而不是注意以往已经形成的冲动。尊重未成熟状态的正确原则是“尊重儿童”。保存儿童的天性,别的都要搞掉;保存儿童的天性意味着阻止他捣乱,干蠢事;保存天性还意味着按照天性所指出的方向,用知识把儿童天性武装起来。这要求教师有高尚的品格和渊博的学识,需要老师的时间,需要经常运用,需要教师的远见卓识,需要事实的教育。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