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问西东,这部电影是看了第二遍才敢提笔写的这些字。
四个故事分别发生在1923年,1938年,1962年和2017年。
一部片子,串联了四代人,在我看来,是串联了四代真诚、善良的人。
片子没有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是穿插叙述了四代人的故事,基本都是每段故事的后段才给出微妙的关系,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说片子拍的乱,看不懂。
1923年,民国,吴岭澜,陈楚生饰演。这段故事笔墨不多,但却最能体现文人风骨和文人情怀。
梅贻琦校长问青年吴岭澜:你语文和英语满分,为什么要学实科,你物理都不及格了。吴答道:因为学实科有用。他不明自己学习是为了什么,当时的世俗告诉他实科有用。
梅贻琦一问,他陷入了思考。最终在泰戈尔访华在清华园演讲时得到了启示:大文豪都会做这样子看似无用的人生思考,何况普通人呢?要常常思考,这看似无意义的事会使你人生在不经意间变得通透,变得清晰,清楚了自己的心,才明白自己的人生要怎样度过。
15年后,吴岭澜作为文学教授,随清华学者南下,在西南联大那片学术的沃土上,将泰戈尔思想的光辉以及思考的力量带给下一代学子,其中之一便是沈光耀。这也是将民国的吴岭澜与抗战时期的沈光耀联系起来纽带。
1938年,抗战时期,西南联大,沈光耀,王力宏饰演。
两次观影,唯一一个赚足了我泪水的就是他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叙述和描写最细腻、篇幅也是最大。他其实是一个在国家危难之际,牺牲性命与家人,而选择正义、同情、怜悯和无畏的伟大英雄形象。
沈光耀的形象刻画饱满立体。他并不是天生拥有那样的勇气与大义,而是由飞虎队领队和昆明空袭的惨状而慢慢引发的。
在这个带着墨镜的酷酷的领队中英文夹杂着说出:“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自己心底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时,他充满热血;在慈母从广东北上云南含泪规劝:“我怕你还没想好这一生怎么过,就没了性命”时,他动摇了信念;在亲身经历日军轰炸昆明,看到人间惨状后,他受到冲击,下定决心成为一名空军。
他拥有和其他学生、儿子类似的纠结、对父母的爱和愧疚还有其他情感,所以,他是无比真实的。
沈母一句:“你懂不懂啊,你明不明啊。”听得人心在流泪。沈母真的很美,谁说年老的面孔不可以美丽。
沈光耀驾机给孩子们投递食物,其中的一个小孩便是下一个故事的男主角,陈鹏。
北平之大却容不下一张书桌。清华、北大、南开大学的学者学子南下昆明,联合办学,西南联大由此而生,在战火中不断朗朗读书声。
已经成为讲师的吴岭澜在空袭警报拉响时镇定不已,并不着急躲警报,在锅炉房与学生光耀相遇,两人才带着鸽子一起躲警报。这一段让我想起时任西南联合大学逻辑学讲师的金岳霖。他在空袭警报响起时十分镇定,不慌乱,好似这窗外的一切人间事都和他无关。
西南联大这段的两个课堂描绘让我感受很深。
国文老师的课结束后,全体同学起身鞠躬谢师,老师身着长袍,将书本夹在腋下,弓着腰,步履蹒跚,圆框眼睛后的一双眼睛和蔼而有力。想想看,这样每节课都谢师尊师的情景,在当今的大学怕是再难见到了。
另一段颇受感触的片段便是静坐听雨。雨打在铁皮房顶上声音极大,老师坚持讲课,但声音总归是盖不过这大雨打在房顶上的轰隆声,转身在黑板上写下“静坐听雨”,雨水漏下来,一滴滴打在老师的肩膀,转身发现,原来老师脸上也早被雨水打湿。
梅贻琦在清华大学校长就职演说中说到: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学,不在于高楼,而在于教授,我觉得,还在于学生。
大学是治学的地方,是尊师的地方,是青年人不断追求所学,不断探索人生意义的地方,是借助力量完成理想和使命的地方。大学,不是一个不用付出劳动却肆意享用着家里的钱而无所事事的地方,不是一个平时任意放纵、考试临时抱佛脚的地方,不是一个向老师要分数的地方,不是一个老师把讲课当副业,转向发表学术论文、追求政治理想的地方。
借用《南渡北归》中的一句评价:大师远去再无大师。也许,这个时代就是应了这句话。
如果让我来定义的话,这是一部最好的青春片,一部永远都不过时的,可以给代代青年以启示的青春片。
影片里到处是青春的影子。
大学里打扮得优雅新潮、走路扭动着腰肢的女子;
年轻的、随时都可以绽放笑容的脸庞;
奔跑着的、年轻涌动的生命;
还有,在人生思考和传授思想中绽放青春的吴岭澜;
在不顾辐射危险研究核武器事业中奉献青春的陈鹏;
在祖国危难参军救国中奉献青春的沈光耀。
无问西东,听从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