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第2章的内容是围绕着德雷福斯模型展开的,该模型是一种构建理论,那么就类似建构与解构(construction and deconstuction吗)中的建构吗?是一种想象出来的概念,就像基因也是这样一种概念,这些概念的用处大到,你有时已经无法接受它并不具有真正的结构这样的事实了。不仅德雷福斯模型是这样的建构,似乎,所有的程序写作、理论的构想,都是这样的构建,所以会有社会学的想象力,人类学的想象力,当然,也该有程序员的想象力。“不同于对整个人进行划分的其他模型或者评估体系,德雷福斯模型具体针对每项技能,换言之,这是一个情景模型,而不是个性或者能力模型”,所以德雷福斯模型不仅是一个概念或者说理论,这是一种动态地看待事物、人及能力的态度,这甚至是一种价值观。
从新手到专家,并非只是积累经验的水到渠成的过程,所以,绝大部分的新手只会永远是新手。听起来有点让人沮丧,但是读了《修炼》,情况或许会不一样哦。依赖规则还是直觉,是区分新手与专家的办法。“规则可以让你起步,但不能让你走更远”,“无需计划或思考,就是专家。”我们不仅需要认识这最关键的两端,中间的过程同样重要。开始摆脱规则了,进一阶;可以解决遇到的问题了,不再是新手了;能够自我纠正,并且能够意识到情境的存在,已经成为少数人才有机会的精通者了;再下一步就是专家了。
专门说说专家,《修炼》一书将专家描述为一种geek式的怪人,他操着一般人不懂的语言,进行着别人跟不上的思维过程,不过,这一切并不是故弄玄虚,专家的确有着不同于多数人的思维过程,直觉,他能关注到多数人不能顾及的情境,并且用直觉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反馈。同样的,一个完全由专家构成的团队也是不充分的。一个团队同样需要有人关注,是否电源线真的没有插牢靠,也许有时专家不能解决的问题,西城大妈可以解决。
关于德雷福斯模型的应用,还真是应该说上几句。首先,这关于职业认同感和职业荣誉感,只有拥有专家的职业,才有让人骄傲的资本。如果认为自己只是在执行命令,那么这并不是一份能够赢得价值感的工作。所以,德雷福斯模型首先是一种态度,它意味着工作者要勇敢地作为独立个体承担责任,而后要在不间断地实践与反馈中,塑造自己的专业能力,就像健壮肱二头肌一样。其次,对于评估工作状态,德雷福斯模型也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同时,它也帮助我们预先定位一些潜在的风险和问题。最后,它再一次提示我们重视情境。(这是本章中我最难理解的一部分,就是情境为何?)
最后,又回到那个经典的循环,如果德雷福斯模型对于你是一项新技能,如何运用它交给你的知识来学习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