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的小说。
第一部分太久之前读的,记不起来说了些什么,只记得不长。
第二部分是印象最深的,因为读不懂,云里雾里,到结束才拨开云雾见青天。后来品味会觉得这部分写的是最好的,同样经历过失去,这个过程充满的是揪心和痛苦,也是我在逃避的回忆,所以我其实并没有真正去剥开自己的心去让它更肆意的去痛苦,也就没有得到真正的疗愈。不愿直面的回忆换成似梦似醒的描述,也终于是对自己的心有了份交代。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第三部分是我最喜欢的,讲述了杨绛先生和爱人钱钟书先生的生活经历,以及女儿钱媛。出国求学,抚养女儿,在旧中国艰难的生存,后来终于有了栖身之所。出国求学无疑是最美好的,正值青春年少,也不为环境折磨。两个不怎么会过日子的人一起求学一起进步,相互照应,为彼此着想,一起探险一起“格物致知”。又得有圆圆头一个懂事的女儿,文学世家的生活并不枯燥,他们乐得其中。新中国成立后对知识分子的打压那段没怎么看懂,是对当时历史事件的不够了解,但依旧能感觉到他们对自己所从事事业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是艰苦了些,但也一直按原来的步伐。尤其后来的回忆中并无抱怨,多的是患难见真情的感恩,不免让人心生敬仰。
过去的人,他们像是不必要如现在人一般必须很努力才能得以在众多人中脱颖而出,但他们远比现在的我们努力,也能吃苦。对生活少的是抱怨,付出的多索取的少。从前车马也很慢,一生只足以爱一个人。
------------------------------引文--------------------------------
《管锥编》是干校回来后动笔的,在这间办公室内完成初稿,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产物。有人责备作者不用白话而用文言,不用浅易的白话,而用艰深的文言。当时,不同年龄的各式红卫兵,正退威横行。《管锥编》这类著作,他们容许吗?钟书干脆叫他们看不懂。他不过是争取说话的自由面已,他不用炫耀学问。
“嘤其鸣兮,求其友声。”友声可远在千里之外,可远在数十百年之后。钟书是坐冷板笼的,他的学问也是冷门。他曾和我说:“有名气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我们希望有几个知已,不求有名有声。
---------------------------------------------------------------------
我们想要的不过就是三两知己,内心真正富有的人,并不会在意别的是否理解自己。而对于我,不了解的人不理解的事,还是往好处想的要好,避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也不给自己增添些不必要的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