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心数毕业心得

方彩花学习心数心得总结

首先,我真心的感谢心数的编辑,每一道题在我认为里,都是非常用心的排序,以及用不同的方式,不断的让孩子让我们练习,我认为每一页的排序都是用心的结果,因为我能感受到规律和通过这样的学习自己的成长。不得不承认,小孩在这样的作业里,真的是爱不释手,自己就能学会,感谢编辑带给我们新的成长方式,谢谢。

其次,由于我自认为自己的感受被关了起来的,所以我很怕在最后的心得总结里写不好,所以在整个心数自学过程中,我每一小点的感受我都记录下来,然后现在我要把所有的感觉划分了。

总结一:新鲜和兴趣是源泉,源泉会孵化出成就感

对于小孩来说,去探索所有的事物,一是来自于新鲜感和兴趣,二是来自于新鲜和兴趣感带来的成就感。像小孩第一次想尝试去做题,可能是看到身边的人这样做,孩子也想去体验那种感受,于是有了尝试的开始,然后当中的尝试是否让孩子继续做这件事情,来自于这件事情是否能给孩子带来成就感,像这串数据就容易让小孩获得成就感:9+1,9+2,9+3,9+4,9+5,9+6,9+7,9+8,9+9,因为它的结果是按顺序增长的,小孩会写得得心应手;用这种规律和方法去做题,大脑没有这么容易疲惫,而是兴奋,兴奋会慢慢孵化为成就感,那这时候小孩就会爱上了这件事情。所以我认为,要先在小孩内心中建立起兴趣和成就感,这样孩子就容易通过自己的驱动力去学习成长,并非需要督促。所以整个心数的资料里,它就是很用心的在为小孩建立起成就感,特别的棒。

总结二:关于对事物注意力

最初在做心数的时候,感触最大的就是容易走神这件事情上,我很容易被一个念头,一个想法就打断了现在的正在核算结果的大脑,我在想,为什么做如此简单的事情,我都这么容易分心呢?我停了下来,我在慢慢感受注意力这个问题。后面我发现,影响注意力的有几个因素

因素一:注意力会被情绪所影响。这天下午,趁着女儿睡着的时候开始做心数练习题,没做到一半的时候女儿醒了,而离今天的目标还有一半的量,这时候我没有去陪伴她,打算让她玩一会,没想到她马上就哭了,当她一哭,她的每一声哭泣声都是如此的节奏和响亮的在我耳朵回荡着,这时候我就开始烦躁,烦躁一出来后,我发现我做十道简单的数学题都需要十几分钟的时候,此时我深刻的体会到,烦燥这样的情况很容易的影响到注意力,让你没办法专注的去做一件事情。

因素二:注意力是需要不断练习。前面做练习题我发现我一秒会出现一个念头,没办法专注到当下的学习中,后面经过不断的练习后,我发现我的专注力时间在不断的延长,所以在做k比做e的时候我发现专注度明显提高,而且越来越找到状态,突然明白,专注度的时间长短,需要慢慢不断练习的结果。后面如果遇到小孩专注力差的时候,我想到应该是慢慢一点点的训练时间上的延长,这样小孩的专注力就会越来越好。那延迟欲望就是其中一个训练专注力的方式。

因素三:注意力和你的心中的目标有关。当我最初注意力差的时候,我就开始慢慢的训练大脑子的集中力,每当一走神了,我马上对它说:现在是做题时间,当我不断的在重复几次这样的事情后,我发现我大脑它能和肢体出现了一个很好的搭配,比如最初是算一个结果出来就走神,后面训练的结果是算完一个结果后,手还在写结果时,大脑和眼神可以在思考下一道题的结果了,所以集中起来后,大脑完全不受手以及其它肢体的影响了。

总结三 :停止“欲望”,保持新鲜感,它自动成为闹钟模式,自己时刻惦记,而非需要提醒

在最开始做K的时候,感觉太容易了,做起来非常的爽,滿滿的成就感,所以计划里是一天做一百页的,我恨不得一天做完二百页,但我没有这样做,我在翻到101页的时候,我hold住了,停止,赶紧收起作业本。等到第二天的时候,我完全不会把这件事情忘记,一大早就起来先把这件事情做了,这时候我突然领悟到,我为什么会在醒来的时候第一时间想起是做作业,而不是其它时间呢?原来是昨天的成就感,带来了今天的欲望,当欲望进入人体后,它不会被忘记,而是会成为闹钟一样,时刻在提醒自己。这让我想到小孩做作业的事情,如果我们能保持同样的感觉,那小孩做作业完全不需要大人督促,也不会出现忘记的情况啊。这一点成为孩子最重要的学习法宝,只有这样,驱动孩子是自己的内心而非他人的时候,这件事情才会做的更完美。

总结四: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孩子能自动觉察出答案的对与错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也难免会出错,但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写错之后你能发现你写错了,又能快速更正过来,即使当下没有发现错,在后面做题里,你依然还能想到刚才的哪一道题做错了,重新回来修正它。这个让我联想到陪伴孩子学习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因为小孩一瞬间的打嗝就认为他不懂,立刻开始指导,我反思我们这样的行为是不对的,在陪伴孩子的同时,我们应该相信孩子,给孩子足够的空间,让他学会自己找答案,如果到最后实在不懂,他求助于我们了,我们再伸出手去帮助孩子。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写错答案,写错有时也是大脑打嗝短路出现的问题,它不一定代表不懂,所以当我们看到孩子出错的时候,提醒下他,这个答案是正确的吗?如果孩子修正了题目的答案,那就证明孩子是真的懂,如果这里孩子还没有反应过来是对还是错,那我们就可以把题目单独拿出来让孩子单独做一次,如果这时孩子做对了也是真的懂,做错了那我们就要加强以这类题为中心继续辅导孩子。为什么要单独呢?因为当所有的题目连续在一起的时候,大脑可能刚好做到那一道题就打嗝了,而单独拿出来,大脑此刻是清醒的,清醒的前提下,就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总结五:用简单的方式教新知识

以前,我发现我们不断重复的去做一件事情会出现厌倦,去学习一个新知识点会出现恐惧和抗拒的心态,但整个作业做下来后,我尽然完全没有这样的感受出现。这就是这本心数所精心排版给我们带来的力量,当我们学习+1的时候,编辑会用不同的方式,让同一道题在不同的位置出现,这样我们重复练习同一个知识点,而加深我们对一个知识点的掌控度,所以不断重复做一样的题没有厌倦反而变成了成就感,新知识点的出现,没有恐惧,反而多了新鲜感,特别是新知识点,我发现每一个新知识点的出现,都会在容易中突然冒出来,这时候你会把它当作容易中的来对待,也就自然而然算出来了,除了在简单中出现新知识点外,带会用比较创新的方式出现,这个会让我们不断的想去尝试,所以心数的练习题让我们内心产生一种源源不断的正能量。

总结六:以上所有的都是源于“心”的力量 

当我用左手画直线的时候,我很想画的很直,如果哪一个时间点心急了后,我发现我根本画不直,那这时候我让心静下来,让心跟着手慢慢的去享受手移动的每一个小细节,这时候我发现我画的更直的了。

总结七:关于规律

K

1、72页中被加数和加数中其中一个保持不变,另外一个叠数相加的方式,用这样的规律继续加从未学过的加法,都会容易算出来;

2、151页中用倒着数一数的方式,帮助小孩建立了自己自学就会的能力,这个方法我真的第一次学,所以觉得非常的神奇;

3、183页中的3-2,4-3,5-4,6-5它们的结果都是1,但数字不断扩大,这样的排版非常棒。

3K

1、3K要用左手来操作,我一开始在想,几十岁了我不会用左手,怕用不好,后面当我真正去实践的时候,不在考虑会与不会,只是为了连线,慢慢从连线到写数字,就发现其实没有这么难

2、第一次用左手练习用笔,开始以为会不习惯,没想到当心安静下来的享用笔尖从左到右的时候,那划过来的过程,心里非常的有成就感和开心

3、突然想到,为什么会连线呢?当画到18页的时候,反应过来,原来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小孩连接在一起的时候,小孩就自然而然的学会写数字,写英文字母,好棒的一个体验,通过连线让小孩学会写字,画画,和认识新的物体

4K

这一本做的最爽,我在想,或许小孩也是非常享受笔画来画数,但又能完成一件事情的简单工作。但我有一个疑问,为什么3K和4K不是第一个先练习的呢?不被列为K和2K呢?小孩不都是先学连线再学加减法的吗?

E

1、186页中,14+4,24+4,34+4的排版,感觉34+4数字有点大,但对于被加数一样,加数+10的,大脑快速反应出了结果,比其它都容易一些。

2、196页中,12+7,17+2,14+5,15+4,它们的结果是一样,像12+7和17+2,只是个位数换了下位置,这样的排版,也是容易锻炼大脑的活跃和创新;

2E

1、21页中的被加数规律的+10增长,而加数不变,这样的不管数值多大,但都很容易算出来,比如12+8,22+8,32+8,42+8,52+8……

2、44页的填一填很有趣,很容易学会;

3、79页中请集成数字大小排序,通过这样简单的方法,让我们慢慢认识一些大的数字,我觉得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减少了我们对新知识的恐惧感;

4、125页中1和7和13是规律的,11-3,21-3,31-3,当算出第一个结果的时候,后面的第二个第三个也容易算出来了

5、182页,163-55,163-65,163-75,这样的排版也是规律排版,容易算

6、184页的数字看起来大,但不难,解决心里障碍,362-27,362-37,362-47,362-672

4E

1、81页中,除数一样,被除数规律+1,这样的结果基本就是余数也+1即可,规律的东西做的时候心比较爽;

2、90页中,除数一样,被除数规律+5,这样的结果也非常的容易算,如285/41,290/41,295/41,300/41,305/41;

总结八:书本有点小漏洞

1、3K中69页的12写错了,应该是20;

2、3K中85页中应该是请把相同的图案连起来;

3、2E的128页是空白的;

最后我想说

感谢心数让我的成长,整个过程做下来后,我自己有很大的进步,第一:我会通过自己的行为反思我要如何正确的陪伴孩子;第二:洞察出影响注意力的因素,慢慢训练自己注意力时间的延长;第三:心有了很大的境化,把过于“急动‘的性格,化为”静享“的性格。

谢谢编辑,辛苦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