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讲 了解孩子的认知策略
2020年3月10日星期二16:00
第一部分大军老师:
1、一切的外在都在因为我们内在的不断调整而变化。
带着这份愉悦、祥和、淡定的感觉融入生活,与父母互动、与孩子互动、与爱人互动。这是人类唯一可以自我挣求的方式。
梳理自己的大脑、认知、障碍点,包容、允许就越来越多,外在的呈现都是来成就自己的。
2、今天是要了解孩子的认知策略。
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他所有的经历都是他应该经历的。无论是什么经历,都是他应该经历的。他经历了这些经历,无所谓好坏之分。不论是打架、摔倒、被砖头磕碰,所有这一些都是他的经历,这些经历能够得到什么,是我们作为家长可做的最重要的工作。
没有一个孩子的经历是一样的,也没有不好的经历,只有不好的解释。当他经历了这件事后,我们如何解读,我们解释了什么孩子就收到什么,我们如何解释,孩子就如何收到。
比如,外出,小朋友不和他玩,家长如果说:“他不和我们玩,我们也不和他玩。”孩子收到的是什么?
如果,家长说:“不和你玩一定是有他的原因,或许是他没有准备好,他准备好了一定是会和你玩的。”不是我不好,也不是他不好,是他没准备好而已。
孩子收获什么,是由我们家长决定的。孩子都会认为家长的每一句话都是对的,所以要留意自己的语言方向。是想让孩子拿到那份体验,还是受到他不好,这是我们需要注意的。一点点积累一个个经历就成为了。孩子就是一个容器,他最终装了什么是由家长装的,就形成当下的状态、感知和处理模式。孩子7岁时基本上就都装的差不多了。
策略是他认识事情处理事情的模式,存于大脑深层次中,思维惯性模式,可以影响孩子对外界事物认知。
比如,孩子去超市挑苹果,有的会调颜色、大小、营养、价钱,有的会先看大小、再看价格、再看营养成分,再决定买不买。比如他对于玩具会先看大小,再看感觉,有的会先上去闻闻,再看大小,再看质地。如果我们能观察到这些,就可以很好的与孩子互动。
我喜欢数学是因为喜欢老师,我就听得懂,做的快,不断练习,老师表扬,我就更愿意学习。这是这个孩子子的学习策略。你就发现他为什么数学学的好的原因。以此,就知道在其他学科上如何去做了。“你觉得这个老师怎样?”以此作为切入点去探究。先想办法让孩子喜欢上老师,喜欢上他的特质。找出喜欢老师的理由,对孩子心中老师的印象重新架构。为此,与老师沟通,协助解决。
我们去创造条件,慢慢孩子就喜欢上老师,就可以去认真听课,认真学习,就更加愿意去学习这个科目。
学会运用孩子的认知策略,程序,我们了解后就可以为此调整,给孩子加油,把着力点放在对应的点上。在孩子自己的舒服的认知策略上,达成孩子自己的目标。
第二部分 张翔博士总结
一个孩子的认知策略也就决定了他的学习效果。就可以在各个领域有的放矢的配合他的认知策略,从而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如果我们不了解,顺其自然,孩子有的科目好,有的就学得吃力。
所以,为什么有的孩子片刻。是讲这一课的老师复合孩子的认知策略,自然他的成绩就上的快。反之,就会力不从心。所以了解孩子的认知策略的重要性会更重要。
“策略”和我们平时讲的策略不同,今天所讲的策略代表什么?范畴是要表达什么?
是一种深层的内在结构,在应用心理学中脑中按部就班的内在结构。比如电脑要装很多应用软件,只要安装了打字的软件,就可以承载所有我们要表达的文字。策略是已经变好的结构,在此之上我们承载什么都是可以的。
孩子对记忆和掌握知识,先总体看一遍,在心里自言自语,再动手操作,最后再自言自语回顾,就记住了。基于他非常顺手有效的掌握知识流程,就可以探究出来深层的有效认知策略。
A、看→外视觉
B、自言自语总结
C、外听自言自语
D、写外触自言自语。
你机也可以扩大到任何一个学科中去。也就是学习记忆掌握知识的策略,深层结构。放入任何一个学科中都是一样的,这个规律我们是要明白的。不同孩子的认知策略是不同的,所以我们要观察、了解孩子的认知策略。
检视一下是否符合孩子原来的认知策略?我们就可以去提供信息。
作为有超前意识的你,你已经是你孩子的福利了,在别人不知道的情况下,你已经知道。
如何与孩子去沟通,找到孩子的认知策略呢?
找到一门课,你对这门课如此感兴趣是因为什么?“只要有这门课,我就很期待”他就是从感受开始的。我有了这种感觉,就可以很专注的去听老师讲(听)。
你是怎么多做到的?我都是提前预习。这是从看开始的。
你预习完了接下来那个环节重要?我就开始总结思考,自言自语,动笔写出来。
接下来你又做是什么?你负责记录,就可以探究出孩子这一课的之所以学习好的认知策略。在应用心理学里叫做“策略”。
看似我们没有进入他的大脑,但已经呈现在他的外边了。一旦把这种探究出来的程序,不但在那个号的科目有效,而且放到哪里都是有效的。所以,之所以没学好,吃力,是因为没有按照他自己的有效策略去推进。
如第一个孩子,需要很美感觉才能启动程序。你就可以想办法,让他有好的感觉。
第二个需要先看到,先浏览后才可以启动。如此在其他科目,适应他。
我们可以做很多事情,让孩子启动到被享受到启动键的状态。
所以,人生是可以导演的。孩子学习每一个科目的分数也是可以导演的。
第三部分 张老师答疑
问题1:打算、计划好的事,总是拖延去完成,怎么办?
首先你要明白之所以拖延,是因为这件事情带给他的价值好处你还没有摸清楚,或者他还不知道。需要挖掘出来,被启动。
看他是趋向性,你就督促他。他是逃离型,你就告诉他不做会怎样。
除此之外,你还有抽离出来,先管理好自己的状态。否则最终会形成对抗。
让自己计入到好奇里去,我这个宝贝他的快速行动策略是什么啊?需要开始探究了。
一旦启动,你让他拖延,他也不会了。因为我们还没有启动。
先沉住气,一旦和谐气氛和沟通调件允许时,在有些领域或事情行动力超快时,我们就有机会。
问:刚才是什么让你这么愿意去做这件事情了?立马行动?还如此高效。是什么愿意让你如此快速去达成?原因是什么?一定是有这方面快速主动的事情,我们就可以去寻求策略。是因为什么让你快速行动?
答:我一下想象到拿到东西是什么样子。或者那个场景来让我特别舒服。
他脑里已经创造出他放松的场景,这是他快速行动的开始键。
哦!原来是这样啊!第一是画面、第二是感觉。
接下来让你完成最重要的是什么?我还特别喜欢听那个快递箱打开的那个声音。(他就是满足喜欢听那个声音。)
之后呢?拿着这个东西,往回走,我还可以看云、树、花,欣赏风景,呼吸新鲜空气,满足他的感官。
一定是有画面、有感觉、有声音、味道享受、眼睛享受,这样的策略就形成出来了。它在按部就班的向前推进,它承载什么都可以。可以用这个策略,放在其他事情上应用。
比如:上网课拖拉。如果你知道他快速行动处策略,就可以运用这样的流程。甚至其他方面。
一定要想办法让孩子出一些场景,否则开始键就无法启动。看哪个画面能让他进入第二个程序。什么画面让他感到轻松,再向下推进,逐渐次第,怎么会拖延。
每个孩子都很独特。
为什么有的学习好,有的不好。那时因为老师设计出来的学习策略,复合一部分孩子,也不符合英一部分孩子,与自己不吻合,所以吃力。
所以不是孩子不好,是特殊的环境,与每个孩子的认知策略不相符,达不到理想的分数。明白了这个,我们就可以做很多事情。起码,我们已经是孩子的福利了。我们可以有意识的去给孩子提供。
我们不用去研究他的拖拉,我们还要去设计干预的东西再去干预,不如寻求不拖拉的方式,对我们更简单。
问题2、高中的孩子谈对象,该怎么办?
怎么叫谈对象?这个很泛泛,是进行到那个程度或者到底怎么回事。但有一点可以将,对异性有爱慕说明孩子很正常,只是行为对自己对环境不合适。认可他值得认可的部分,复合他当下的环境。把看似不好的事情,成为他前进的动力。我们可以给孩子跟多的引导。
问题3、9岁女孩与父母约定好的事情,总是做不到或者不算数。
答:说好了做不到,一定是没有进入到他的有效策略里。我们去找有么有承诺了就做到的策略。一定有,抽离出来去探究总结。带着找出来的策略,套到你希望她承诺做到的领域里。都可以以此去运用。
每一个孩子都值得我们全然的去了解他。把16项全部都掌握,分析,再去推动、激励,提供环境,你就是孩子的五星级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