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呼兰河传》的动力来自于小学的一篇课文——《火烧云》,没错,它节选于此!
《火烧云》是我记忆最深刻的一篇课文。记得学了这篇课文后,晚霞不叫晚霞了,他叫火烧云(觉得这个词汇特别有文化),小伙伴们都特别装逼,一放学就向同学炫耀,“你看,这火烧云是像猪,那火烧云像马......”炫耀的地方不在于你能看出什么形状来,而是你已经特别文艺的学会了“火烧云”这个词。
《呼兰河传》整个读起来的情感是有起伏的,开始轻松,中间无赖,接着抑郁,最后乐观,但不管怎样,全文的基调是作者萧红对儿时的美好回忆而奠定的,“可能迷信,可能封建,你大可不必为它伤心,为它遗憾,整个串起来就是作者眼中的呼兰河镇”,这是我对该书的小小见解。
放河灯,跳大神这些习俗为不为人知的小镇增添了生命力,为什么这么说呢?那里边的人都是天黑了就睡觉,天亮了就起来工作。一年四季,春暖花开、秋雨、冬雪,也不过是随着季节穿起棉衣来,脱下单衣去地过着。生老病死也都是一声不响地默默地办理,这是令人厌烦的生死轮回,但这些风俗的灌入,呼兰人仿佛从化石中活了起来,用尽全力将所有的希望寄予其中,这些都成了呼兰人文化思想的载体,恰恰是这封建的思想让人们显得单纯可爱。
我忘不了的是12岁的童养媳被封建活动整死的场景,看热闹的很多,“因为这是不要钱的”。甚至是昏迷一个多星期,婆婆还说“这是在还魂”。如果是鲁迅先生,这些人还不被喷死,然而作者没有讽刺,因为没有这些,就没有呼兰河镇。
全文没有太过华丽的词藻,有的只是亲切的方言;没有独具匠心的写作结构,有的只是记忆的碎片;没有曲折感人的故事,有的只是呼兰人的淳朴。没有丑化,也没有美化,一切云淡风轻,娓娓道来。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寸呼兰河镇,他可能不完美,但他夹杂着童年的回忆,在我们的脑海中挥之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