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冒坚持原创的472天 从电视剧折射现实。
2020年开年的悬疑刑侦题材,基本上全部都高开低走,令人唏嘘不已。
所以我一度也对于这部剧,谨慎地抱有观望态度,漫改+超能力+刑侦悬疑,想要把并不罕见的元素结合好,也挺不容易——
《超能警探》
讲述因为儿时经历的案件而失忆的超能力刑警“东柏”遇到连续杀人事件后发生的故事。
女主是年轻有为的犯罪心理分析出身的警队中坚力量。男主只要碰到别人,就能读取他人的记忆。
两个人之间是并肩合作,还是怀疑对立,又或者惺惺相惜,故事就这么展开了。
(一)魔性节奏,褒贬不一
一周两集的模式,对开篇能不能抓住观众的心,要求很高。激发不了观众的兴趣,一周的等待,就容易流失一些观众。
对于积累过不少刑侦剧,尤其是韩式犯罪剧和电影的我,首播第一周的节奏略微拖沓——因为甚至没讲完第一个案件。
10年追剧总结1:26部OCN大尺度犯罪悬疑剧盘点
然而,比较神奇的是,每当我想要二倍速或者快进的时候,总能有出人意料的地方。
比如第二集结尾,受害妹子一直没放弃希望的高能逃生过程,又紧张刺激,又有反转,又心疼。希望她能平安的心愿支撑我到第二周。
好久没看过如此细致介绍探案过程的剧,第二周觉得案件进入主线,大Boss出现,又陷入套路的时候,咦,怎么又高能反转了。
我瞬间有种当年第一次看《权力的游戏》的感觉——你以为的主角,是错觉,都会flop。
尤其是,进一步围绕“超能力”的设定,放了个大招,我确实好奇,未来走向。就靠这一点,抓住了我。
巧妙丰富的细节和容易无聊的拖沓,真的就是一线之隔。
(二)拖沓老套 VS 另有深意的切入点?
详细地展示对一个案件引发的连锁案件的全过程,对一些观众来说,可能不够爽快刺激;但换个角度来看:
对新观众或者不熟悉刑侦剧的人来说,接受度比较高,事无巨细,看懂就会很容易。
我会在一些平淡的探案过程里,自己陷入思考:
这部剧传达给我的一种态度是什么?
1.超能力如何被合规控制,合理妥善使用?
男主在什么条件下,才能使用超能力?
非要告知或者得到许可,那非法采集的证据,就像被污染的物证,因此就放弃,男主存在的价值,不也大打折扣?
受了限制的男主,就放佛知道标准打擦边球的灰色行为,他们只要合理规避,知道真相一样无可奈何。
2.如何保证男主的诚实和坦白?
能力是客观的,可人是完全主观的,会情绪化,会同理心,
男主因为对受害人的感同身受,导致经常情绪失控,尤其是面对暂时不能绳之以法的巨恶滔天。
3.超能力没有缺陷吗?
记忆,也是主观的印象。即使可以从被当事人忽略的细节里,找到答案和关键线索;但记忆就不能伪造或者消失吗?
所以,过度依赖这种开挂方式,不会存在问题吗?
4.超能力会打压正规探案模式,从而被孤立或弃用吗?
男主不招系统内同行待见,只有那么几个人在他危难之时,为他说话,支持他,就能看出,人们对他越推崇,越依赖,大量的同行,就会越边缘,越容易被诟病。
其实,我也不觉得男主有任何轻视别人,恃才傲物的态度,他只想成为大家的助力和确信,指明方向,他也知道,团队协作才更有效率。
个人主义的英雄开挂和集合团队力量,更有依据,按部就班的查证,这两种极端方式,会碰撞出更多思考。
只是对组织来说,即使需要打造一个明星,供大家信赖,那也必须是女主这样的普通人精英。而他的异类和突出,只会让组织不稳定
。。。。。。
其实,把超能力替换成,普通的人证物证,或者某种先进未知的新生事物(如AI人工智能),逻辑都是成立的,也都存在共性问题和潜在风险。
大家想要利用的初衷都是好的,然而有可能选错了方式方法,又或者出现了超乎预计的困难,甚至可能有被滥用错用反用的风险。
有这一层意义在,平淡的剧情里,感受也能因思考变得深刻。
(三)俞承豪+李世荣,低调年轻的老戏骨组合
两个低调的演员,意外有很多相似之处:
1.儿童演员出身,很年轻的老戏骨
俞承豪,已经活跃了很多年,兵役都结束了。但这个弟弟,93年生。02年开始演戏,06年出演了《人狗奇缘》。
李世荣,92年,曾经演过《大长今》。和俞承豪的经历很像,有作品交集,比如《想你》,有很多作品。
2.颜值自然舒服,人也低调踏实,业务能力也不错
俞承豪在12年的《想你》这部大火剧里的男二号,比男主更戳中我,那年他才19岁。所以我当时很看好这个小孩,能深情,能腹黑,能无情,还能可可爱爱。
我完整看过李世荣的作品虽然不多,印象都不错。比如《痛症医生耀汉》《吸血鬼侦探》《花游记》。
3.资源和发展
其实不管是俞承豪的资源,起点,还有业务能力,态度,努力程度,都还可以;当然也不是说他现在的成绩和评价不好,毕竟一直稳定地接演主角,只是总觉得他应该更好一些。
我个人对他早期作品的印象更深刻,《想你》《盲》等;退伍后的作品,在看过的cut里都觉得他表现不错,但作品本身太平淡了,确实没能追完。
李世荣,就更低调了,相较于男演员,要做出挑的年轻女演员,难度还是大一些。不过我倒是记得她直言不讳谈性骚扰和潜规则——即使成名早如她,发展也不错,一样会经历这些,真是细思恐极。所以因为这个妹子的勇气增加了路人好感。
所以不太担心演技,男主已经习惯众人的不理解和提防的独立要强,以及承受的委屈和误解,情绪始终在里面;女主的台词咬字比去年和池城搭戏的时候,清晰了很多。
演员,除了少数成为人气明星,流量爆款外;也会有很多像他这样细水长流,稳定发挥的类型。
好好磨练演技,也许抓住一次机会,就会实现人气口碑兼得。
(四)贴近热点话题的现实题材的意义
撇开电视剧本身的质量,我个人对这类有话题探讨的现实题材剧很感兴趣,只要不是天大的bug,我都会看。
这部剧里探讨的是,使用范围,安全性问题,边界尺度和道德风险。所以我真的很喜欢,这些话题能延伸出来的想象空间。
1.类似的剧,还有《自白》——“一事不再审”原则。
本剧的视角切入点,不在于破案,一开始大家都对谁是凶手心知肚明。
关键是,怎么证明他的罪行,怎么才能板上钉钉抓住他让认罪,怎么才能将犯人绳之以法。
所以,这部剧更像是结合了悬疑,破案的庭审剧。大量的过招环节其实都是在为庭审服务。通过这个题材的剧,我对法律体系和刑罚有效性有了不一样的认识,尤其是法律体系本身存在的令人无话可说的悖论和困境:
五年前,无论是从现有证据或是刑警的直觉,大家都确认凶手是韩宗久无疑。可是男主崔律师,却紧紧抓住警察为将证据包装得更充分的小手脚,推翻了一系列证据,让杀人犯无罪释放。
不够充分不够完美的证据,以及抓人心切的纰漏瑕疵,所以犯人可以主张“无罪推断”,法律不能有效地声张正义。调查成本高,审判成功率比想象中低,应该也是我们司法体系会面临到的问题。
我曾经在工作中,听过行业大拿分享,追查经济犯罪,诸如网络电信诈骗的难度有多大——投入的警力花费时间成本都很大,然而很有可能无法定罪。
这不是无能,这是客观的困难。
2.《奔跑的调查官》——取证的困难,有限的权力
这部剧打开一个新的角度,当我们指责调查不力的时候,其实我们可能忽略了很多看不见的客观局限带来的巨大阻力,这不是主观懈怠造成的。
3.《侦探医生》——真的想让更多人看到的小众剧
这剧改编自多个真实案件,即使剧本节奏有些迷幻,导致坚持看完的人太少了,但真的太让人扎心了。
环保问题,尤其是污染等造成的工伤,当看到每集片尾对受害人原型和家属的采访,都让我觉得,这部剧的制作团队,真的很有良知和勇气。
有人知晓,问题可以被看到,就总会有解决的希望。
看剧,就是消遣和娱乐。
喜欢思考和引申,就是我个人的习惯和喜好。
没有任何高高在上的自我感觉良好,也不会因为别人的评价和质疑,觉得自己矫情。
不强求接受,不强制灌输,我只是希望写下来,让更多人看到,能有哪怕微小一点,启发到别人,就很好了。
但经常也会有很多刺耳的声音,总让人分分钟,感受到网络世界的物种生态多样性有多么离奇。
大家都维持自己的观点,有自己的思考和坚持,不必强融,良性互动,打开另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其实真的很好。
作者:小冒,热爱阅读,平均年读110+本书。
用刻意练习写出多平台10w+的野生写作者。立志通过写作改变人生,坚持工作、娱乐、阅读、写作和自我提升五不误。愿意写深度思考后剧评的娱乐生活杂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