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对于每一个经历过十年寒窗苦读的学子来说,应该不陌生了。除了课本外,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地都读过一些书。尤其是工作后,会要阅读更多的专业书籍或是其他书面文件。但你真的会读吗?你是否有过一种感觉,仿佛读了很多书,却又说不出来到底读了什么?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陷入在这种困扰之中,想读更多的书并期待能有所收获,却完全不记得读过什么。看了日本作家大岩俊之《实用性阅读指南》后,忽然有种恍然大悟地感觉,原来要这样读书啊!
《实用性阅读指南》作者是大岩俊之,是位致力于开发读书法、思维导图、各种记忆术等能力的研讨会讲师。他在书中详细地为我们讲解了应该如何读书,如何做读书笔记,怎样将读到的知识点牢牢记住,并能拥有把读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本领。研读了本书,我才明白原来书看过总是忘记是有原因的,因为根本没有掌握阅读的方法,只是读了而已。
设定阅读目的
有些人读书是为了娱乐消遣,有些人读书是为了学习知识,提升自己。如果你是因后一种目的而读书,那么就需要思考如何读书了。如果你的目标是每年读100本,只关注量而不重质,也就是陈章鱼老师曾经总结过的“集邮式阅读”,那这也不是我们要讨论的内容。带着目的去读书,是说当你拿到一本书时,你要弄清楚自己读这本书是想了解什么,想从中获得什么知识。当你带着自己的问题时,注意力就会自然地关注到你想要了解的领域。就好像常听人说,自己怀孕时才发现满大街都是孕妇。其实不是孕妇变多,而是自己关注点变了。
那么如何设定自己的读书目标呢,《实用性阅读指南》的书中,作者详细地告诉我们三步骤:
1,清楚明确自己的读书目的;
2,概览序言、目录、后记等部分,大概了解书的内容;
3,确定问题(考虑深入阅读的目的)。
非常简单的三个步骤。以前看书时,压根不会去看序言后记之类的。常常觉得那是无足轻重的,现在才明白这简直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在序言和后记中,作者会讲述自己的写作目的等,通读后你就会知道本书将会写哪些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大概知道自己是否需要放弃阅读,还是继续读。继续读的话,自己想要了解什么内容等。
制作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将你从书中所得到的信息经过思考整理后,通过图形表达出来的一种方式。近几年来,思维导图被广泛地推广使用。之前一直不明白应该怎么制作思维导图,常疑惑是不是将书的目录简单的罗列即可?《实用性阅读指南》里,作者给我们介绍了三种制作思维导图的方法:
在通读全书后,1,根据“阅读目的”“深入思考的目的”“思考后的答案”“读完书后的所感所悟”等几个方面来制作。这是最考验你是否读懂书籍的方法。
2,按顺序总结一本书的章节、标题、小标题。这种方式有利于我们把握书的结构。
3,按顺序整理书中自己感觉重要的部分。
思维导图的制作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书的结构,以及书的内容。并且发现书中哪一块对我们来说是重要的。正如作者书中说的,我们要学会断舍离,集中精力去寻找书中最核心的那4%,并记住它。
如何牢记读到的内容
带着目的去阅读,并通过制作思维导图的方式,我们基本上了解了书的内容和结构。那么如果将自己看过的书,书中的重要知识点牢牢记住呢?作者也为我们介绍了以下方法:
1,反复阅读;
2,只记书中提炼出来的关键4%;
3,带着感情去阅读;
4,提炼关键词,贴标签,并串联成自己的故事;
5,使用首字来记录文字;
6,对关键词创建天马行空式的联系。这点跟早教课里的讲故事环节非常相似。将日常生活里完全不相干的词或事物,通过非正常关系联系起来,往往更容易记住。比如,紫色的钱包里,跳出来一个口红,口红飞呀飞,飞到了超级市场里。每次到这个环节,小朋友们都听的特别认真。
7,便利贴记忆法。
这些都是很方便且简单的方法,可以立刻运用到实际中去。
最后,作者讲到最关键部分就是把学到的知识转化成能力。读了这本书,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呢,学会如何带着目的去阅读,如何制作思维导图,如何牢记书中知识点,那么如何把这些知识转化成能力呢?当然是在以后的阅读中,把这些学到的知识都运用到实践中去。就拿本书做例,我首先仔细阅读序言,目录和后记。浏览后,我确定了自己的阅读目标有三个:学会设定阅读目的;学会制作思维导图的思考方式;学会将书记住的方法。带着这些问题,我认真阅读了本书,并制作了思维导图,并写了本篇书评,感觉受益匪浅。立志以后,每读一本书都要认真地做笔记,制作思维导图,锻炼自己的阅读和理解能力。相信只要一直坚持下去,自己的阅读水平,定会得到大大提升。如果你想提升自己的阅读水平和输出水平,你也可以尝试阅读下这本书《实用性阅读指南》,很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