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心”秘诀

       近日,2025年全国两会完成各项议程,圆满落下帷幕。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李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以人民性为根、以系统性为脉、以实效性为魂,不仅是政策的载体,更是治理能力的具象化体现。广大党员干部要以人民为中心、凝聚集体智慧、结构逻辑严谨,以“辞达而已矣”的初心、“不积跬步”的耐心、“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匠心,还原公文写作的“本真面貌”、“至善之境”、“形神兼备”。

       以人民为中心,以“辞达而已矣”的初心,还原公文写作的“本真面貌”。“文以载道,言为心声。”政府工作报告作为政策传递的“桥梁”,语言风格“接地气”。今年的报告起草组负责人沈丹阳明确提出报告“文风朴实、平实简练”,要避免使用专业术语,力求让百姓听得懂、看得明。公文写作的本质在于准确传递信息,而非堆砌辞藻。用“村子里的产业更兴旺了,大家的日子更好过了”替代生硬的经济学术语,诸如乡村振兴政策的“去术语化”表述,既生动又具象。广大党员干部在公文写作时应当摒弃“自说自话”的窠臼,将受众需求置于首位。做到“精练语句,化繁为简,方能以少驭多,言简意赅。”唯有让语言回归本真,政策才能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凝聚集体智慧,以“不积跬步”的耐心,锤炼公文写作的“至善之境”。“众人拾柴火焰高。”政府工作报告的诞生并非一人之功,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起草过程中,总理主持多场座谈会,广泛吸纳专家、基层干部、网民等近4000份意见,最终提炼出千余条建议。这种“开门纳谏”的机制,印证了好的公文需经反复打磨,方能臻于完善。从写作脉络看,报告起草遵循“纲目研究—分头执笔—流水修改”的流程,既强调框架的系统性,又注重细节的精准性。正所谓“止于至善的标准在领导,修改的过程就是向完美无限趋近的阶梯。”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习这种“刀刃向内”的修改精神,正是公文写作从“草稿”到“精品”的必经之路。

       结构逻辑严谨,以“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匠心,构建公文写作的“形神兼备”。“结构如骨架,逻辑如血脉。”政府工作报告的框架设计极具匠心:从总结成绩到规划未来,从宏观政策到民生细节,层层递进,逻辑分明。这种“总分结合、虚实相生”的结构,恰如“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既展现全局视野,又锚定具体落点。从数据分析看,报告采用“数字化表达”与“实例支撑”相结合的策略。通过“204万条网民建言”等数据增强说服力,用鲜活案例阐释政策成效,与“数据是硬通货,实例是催化剂”不谋而合。广大党员干部要从标题入手,精准设计、概括主题,段落划分遵循“短句优先”原则,既避免冗长,又强化节奏感,如此方能真正实现“形神兼备”。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