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上午,我们中学文科组到湖州四中白鱼潭校区听课,入职三年的闵若凡老师执教现代诗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是一位有勇气、有创意、有潜力的青年教师,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的方式发现一首诗的美。
一个入职三年的教师,敢于面对来自河南的中原名师团队上公开课,是一种勇气,一种挑战。讲公开课选择一首现代诗歌,一首由建筑师、全能才女写的现代诗歌,是一种勇气,一种自信。面对无人不爱诗,学生却谈诗色变,不知如何学习诗歌的现状,让学生触摸到诗歌的温度,把握诗歌的意蕴,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是一种勇气,一种尝试。今年暑假到行知学校培训,曹卫振老师与行知学校的老师同课异构作文课,作课前一天行知学校的老师有急事请假,王超飞老师临危受命,连夜备课,课讲的非常成功。当时我说曹卫振老师敢于尝试作文课,王超飞老师敢于临时救场,他们都是有勇气的老师。
闵老师利用知识卡片,让学生了解情感基调,为整首诗的学习奠定基础;选择《朗读者》节目中的范读,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聆听、感受这首诗,学习朗读的重音、停连、节奏等朗读技巧,善于利用教学资源;根据示例让小组选择一个小节进行合作朗读,并说说为什么这么读,有了阐述理由的抓手;根据学生的朗读与理由阐述,老师随即板书关键词,归纳总结表达技巧,善于总结规律。
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文体,是一种明智;能够用恰当的语言评价学生,是一种功力;舍得花时间让学生练读、展示,是一种尊重。虽然缺少整篇朗读的整体感、连贯性,是一种缺憾,但年轻老师潜力大,可塑性强。
课后,我们围绕这节课交流研讨,孟红梅老师提出应该教出“这一篇”与其他篇的不同,同时结合自己教现代诗歌的做法,传递整合的概念;吕娟老师从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入手,谈这首诗的朗读技巧;张丽萍老师就统编教材的教法谈了自己的感悟。
我认为教读这首诗,应基于学段要求、单元要求与课时要求,作者与编者意图,这首诗在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本单元属于活动探究单元,有三个学习任务:
任务一,学习鉴赏。独立阅读教材提供的五首诗作,涵泳品味,把握诗歌意蕴,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任务二,诗歌朗诵。学习朗诵技巧,举行朗诵比赛,诵读时,注意重音、停连、节奏等,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读出感情,读出韵律。
任务三,尝试创作。选择一个对象,写一首小诗,抒发自己的情感,在写作过程中注意句式和节奏。
本节课落实第一二个任务,学习鉴赏与朗诵。
学习诗歌,知人论世,初步感受美人美诗。应该给学生介绍作者与背景,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情感。毕竟林徽因是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和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者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者之一,著名建筑师梁思成的妻子,精通文理,学贯中西,秀外慧中,化为一代传奇,定格为“人间的四月天”。学生了解了“一代才女”,会心生喜爱与仰慕之情,进而爱上这首诗,为理解诗歌做好铺垫。
这首诗创作于1934年,不管题目中的“你”指的是谁,无论是为徐志摩而作,还是为儿子梁从诫的出生而作,都可以从中感受到这首诗的希望与欢喜,明亮与明丽。“四月天”这一意象,让人想到春风轻灵、春光明媚、春色多变的季候特征。抒写细腻柔丽,表现轻灵优雅,符合闻一多提出的“三美”主张: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这首诗音节和谐,押“an”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具有音乐美;诗歌用词注意色彩,鹅黄、绿、白等,形象鲜明,具有绘画美;这首诗共五节,每节三句,节的匀称与句的整齐,看起来极具建筑美。三美完美结合,堪称天籁之作。
既然这首诗如此美,就应该让学生美美地读,美美地涵咏品味。教学时教师传递美、学生感受美、师生涵咏美、拓展迁移美,让美留存心间,让审美能力得以提升。
教师传递美。闵老师的容貌与气质与这首诗非常契合,讲台上温婉清丽的她,清晰流畅的语言,就如人间四月天,让人想到爱,想到暖,想到希望,想到美好。“朗读者”节目中的朗读技巧虽然完美,但缺少学生在场的现场感,不如闵老师自己示范朗读。教师用自己的声音传达对这首诗的美感,我想,学生会惊喜,会激动,会喜欢,会雀跃。
学生感受美。这首诗美在哪儿,可以设计主问题,让学生反复朗读,寻找美点,涵咏品味。学生通过朗读,把握重音、停连、节奏等朗读技巧,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读出感情,读出韵律,充分感受美、展示美;通过赏析美点,在语言实践中呈现美,鉴赏美。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理答、归类,让三美在学生心中具体化、明朗化。
师生涵咏美,最后,通过师生配乐朗诵,一起感受美,熏染美。从一个小节到整首诗歌,从一个人朗读到整组朗读,最后到全班朗诵,在反复涵咏中积累并建构起现代诗的样貌。
拓展迁移美。结课时,还可以拓展具有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歌,增加课堂厚度,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余光中的《乡愁》等,或者林徽因的其他诗歌,在这些语言材料间建立有机联系,读一篇而知一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理解并掌握现代诗歌的基本规律。
总之,通过学习这首诗,让学生觉得这个人、这首诗、这节课、这种感觉就是他们的“人间四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