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同样的你也无法感动一个不爱你的人。
真正爱你的人,连问候一句都是诗意,白粥里都能喝出玫瑰花的味道。
有人说,女生属于体验型的生物,不管是老还是小,都喜欢新鲜的惊喜,不管如何的处境,都想体验不一样的生活。
然后他们也会学会对比,因为虚荣,也因为他们心中都装着“暴力沟通”的模式。
下面这些“暴力沟通”,你对孩子做过吗?
情感忽视
两性关系中最怕的就是冷暴力,信息不回,电话不接,对方摆着冰山脸,对任何人说话比对自己热情,在这样的僵持中,感情很快就淡了下来。
在亲子关系中,冷暴力也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你没看到我在忙吗!别缠着我,烦人。”
“你又不是考了第一,这就骄傲自满了?“
“不就是手破了点皮吗?贴个创可贴就好了,真是小题大做。”
像这样的情景在中国的家庭中时常看到,父母根本没有注意到孩子情绪的起伏,最后会让孩子觉得父母并不在乎自己,自己的感受是不重要的。
长期被父母情感忽视的孩子,长大后表面看起来很正常,但是内心却经常感到自卑,总想自己是不是哪里做的不够好,甚至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
否定打击
打击孩子可以说是很多中国家长最擅长的事情。每当孩子遇到什么事,家长的第一反应不是安慰,而是否定,从不怕孩子会自卑,只怕孩子骄傲。
我有一个朋友,从小跟父亲的关系就特别紧张,因为父亲爱损他,几乎从来不正面肯定或者鼓励。
高考那一年,他爸爸就曾在很多人面前说:“我们家这个,能考上大学就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我本来对他就不指望。”
朋友听到深受打击,如今他已为人父,跟他父亲的关系却形如路人。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
父母的打击和差评,所造成的伤害效果远远大于对孩子鼓励的效果。
侮辱诋毁

孩子童年时候的心灵是极度敞开的,那些嘲笑羞辱、责怪抱怨、威胁恐吓等语言,很可能让孩子长期处于羞愧、自卑等情绪中。
我很喜欢香港的一部老电影《新警察故事》,影片中的吴彦祖扮演的反派阿祖在我脑海一直挥散不去。
阿祖从小被做总警司的爸爸骂作“废物”,一言不合就被爸爸毒打与咒骂,他一边渴望父爱,一边憎恨父亲,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
影片的最后,阿祖被警察围攻,匆匆赶来的父亲,依旧在咒骂他:“你个混蛋,废物,丢尽了我的脸。”他哭得撕心裂肺,最后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杀死阿祖的不是子弹,而是父亲多年来的语言暴力。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当父母生活不如意或是过得不开心时,就不自觉地把矛头对向脆弱的孩子,选择用威胁、恐吓、否定、抱怨的方式跟孩子沟通。
有话不能好好说?沟通失败时,我们有时候会埋怨自己或埋怨对方。
是的,沟通,确实是一种能力;说不能,说不会的,都是沟通能力需要提升的人;惩罚、斥责、家暴等,都是沟通能力低下或无心沟通的表现。作者说,作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好人,也许我们从来没想过和“暴力”扯上关系。不过稍微留意一下现实生活中的谈话方式,并且用心体会各种谈话方式给我们的不同感受,我们一定会发现,有些话确实伤人!言语上的指责、嘲笑、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给我们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床上,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这些无心或有意的语言暴力让人与人变得冷漠、隔膜、敌视。
有一个寓言故事相信你也曾看过:有一天,一个猎人救了一头小熊,母熊为此十分感激,对他盛情招待。第二天,猎人走前说:“你的招待我很满意,可是你的臭味很难闻。”母熊听了虽不高兴,依旧友好地对救命恩人说:“为了表达我的歉意,那你用斧子砍我的头吧。猎人照做了。若干年后,他们又相遇了。猎人问起母熊的伤,母熊说:“我的伤早已痊愈,可你那句话对我心灵上的伤害却无法消除。”
所以,远离“暴力沟通”的第一步,是父母要学会处理好自己的情绪问题。
说几句狠毒的话,可能只需要1分钟,但留给孩子的却是一生的阴影。
为人父母,一定要善用语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