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节假日,各式信息段子满天飞,各种语言技巧轮番上,层层叠叠十分热闹。甚至催生了一种职业:段子写手。有时候遇到一个好信息就顺手转给他人,甚至连名字都忘记改,这也不奇怪,彼此心领神会,都是复制粘贴惹的祸。一条信息的疏忽而已,何必认真。
常说见字如面。以前,各种资讯不发达的时候,写信是一种普遍的沟通交流方式,尽管在现代渐渐被短信、微博、微信、QQ等所取代。如果换成是写信,你能犯这样的差错吗?你能想象张三给李四寄一封信,里面内容居然是王五写给张三的,不仅一个字没改,连落款都写着王五的名字,这不尴尬么。李四收到了信敢跟你翻脸么?不能因为现在换了一种更有效地沟通方式,我们只贪图它的简便,忽略祝福本身的意义吧。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自己都不待见的群发信息,还指望别人有多大热情呢?任何事情都有一定功能,哪怕有些功能是附带的。社交也不例外,我们发信息是出自内心的惦念和感谢,或者其他。无论初心是什么,无论哪种方式,最终目的都是表达祝福感恩,维护或改善一段关系等。
在生活仪式感普遍缺乏的今天,这种批发式的祝福显得十分廉价。各个群里都充斥着相似的信息,当手机被各种信息刷屏的时候,会陷入一种混得开、人际关系好的假象。甚至产生一种错觉,让人沉溺其中,不能自拔。
每到节日,有人觉得不发信息心里空荡荡的,始终缺点啥。这是人际关系综合征,是人际关系恐慌的表现形式。为什么会恐慌?因为关系的不对等性。说白了,就是你在这种关系中处于弱势等级,至少平级。
举个例子,长幼有序,晚辈给长辈拜年很正常。哪有长辈先给晚辈拜年的。有谁听说过领导主动先给小兵发信息拜年的吗?很少吧。既然要表达心意,就走走心吧。一条群发的信息如何能表达各种复杂感情,以及不同的诉求呢?这种表面上看是不够重视对方,其实是你对待这段关系的态度不认真。既要结果,又不愿意花时间精力,或者只想用最少的代价得到别人的认可。结果只是塑造了老好人形象。无论哪种,都是懒癌的基因。如果生活中没有更多的接触交流,别指望一条群发信息能改变什么。
信息发送的重点是接受者,让我们来拆解一下信息对象分类:这有利于打消疑虑,避免发与不发的纠结。
熟人:主要指亲戚朋友,平时来往较多,私下经常见面。这些人是信息发送主力军。由于关系较好,与其群发信息显得生份,倒还不如发条走心的。就算什么都不发,还是一样默契,毕竟感情在那里。
半生不熟:主要指经常能见面,也有些利益往来。你觉得发信息能拉近彼此关系。未必,有可能你琢磨了半天,别人只看了一眼名字,甚至隔一两天才回,白白浪费半天情绪。遇到纠结的同志心里还老琢磨着,老等着。这不是给自己找麻烦么。
点头之交:在一个圈子里,平时交往较少,或者基本没有交往,早晚偶尔见面打个招呼之类。很多人寄希望于节假日通过信息维持或改善这种关系。坦白地说,这种关系维不维护都一样,一条信息就从普通朋友变成闺蜜的事情只是异想天开。如果想发展关系就私下多交流吧。
至于快递小哥之类如果你也要发信息,只能说你好闲啊,当然有交情的另算。
既然要破旧立新,那就说说我们如何在节假日里表达祝福?
其一,发条走心信息。如果你还保留传统惯性思维,那就发条走心信息吧,一两句就行,去掉华丽辞藻,说出关键点。整多了也没人看,见多了那些所谓的段子,对方一眼就看到你的与众不同。
其二,打电话、视频聊天。有什么比直接听到声音看到模样,亲口说出祝福更直接的呢?无论多远,哪怕大洋彼岸,一下子就拉近了距离,堪称是最高效的沟通方式,没有之一。
其三,发红包。如果你问大家除夕在干啥,很多人会说看春晚抢红包。自从红包从现实延伸到网上后,红包文化迅速蹿红。有什么方式比砸钱更能打动人?能用钱解决的就别再费脑子啦,虽然简单粗暴,但直接高效,且更能体现一个人的性情。
其四,写信、寄明信片、送小礼物等。现在旅游过节的人越来越多,异地他乡买张当地的明信片、小特产寄给亲朋好友。或者亲手写封信,写个对联什么的都能让人耳目一新。多年后看到曾经的信件,聊聊当年的故事,感叹时间留下的痕迹。既有意义又有情怀。
最后,就是一起见面吃饭。我爬山涉水、排除万难出现在你面前,请你吃饭,陪你过节日,与你一起分享节日的喜庆。生活不是电影、真人秀演的那样,无论网上多么热闹,直播多么好看,我们终究还是回到现实,我们需要亲情、需要朋友、需要面对面,再美好的承诺也抵不过温暖的陪伴。没有谁愿意一个人吃年夜饭,一个人过节。我把我的时间给你,和你一起过春节,还有比家人朋友在一起更美好的事情吗?过节就是要在一起,吃吃喝喝,侃侃闹闹。赶快放下手机,小伙伴约起来。
今年春节是我发信息最少的一年。忽然释然,不纠结了,与其维持一种表面的关系,不如多花时间陪陪家人,我们总说很忙,没有时间。过年不就是专门把时间留出来陪父母陪子女的吗?其他的事情还有一整年可以做,何必这样假勤奋搞关系呢?改变自己很难,因为性格已经形成,那就从改变习惯开始吧。想开了,一切都好办。
最后祝大家新年快乐!每个目标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