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听后感

      早上出门启动车子,交待儿子打开手机蓝牙,听《中国丝绸之路》。儿子说没找到,只有《丝绸之路》。看来我的心胸还是够大气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眼界还是窄了点,我的眼里只有你——中国。

      樊登老师一开讲,我就乐了。他和我一样,上学的时候也对历史课头痛,记不清事件发生的年代。我在佛堂老街书店一次线下活动自我介绍时,说起过初二有一回历史只考了49分,老师以我当时的曾用名调侃,丁利民啊丁利民,你还真是利国利民,都省下了51分了。这刺激了我与事件发生的年代进行死磕,历史成绩也得以突飞猛进,但死记硬背终归是痛苦且无效的,考试一结束又全还给了老师。直至有一天读到了《明朝那些事》,原来历史竟然如此精彩;后来又在《万历十五年》里知道了大“历史观”,原来历史并不是曾经在某年发生了一件事那么简单。

      《丝绸之路》的作者是专业学历史的,“历史观”超大,切入点又极小,用以丝绸为代表的货物流动路线入手,将全世界发生的历史大事件全串了起来。听的时候有身处戏园子的感觉,“你方唱罢我登场”,看着闹哄哄眼花缭乱实则有板有眼一丝不乱。

      在前几年的一次同学会上听说,日本的历史课是让学生分析某个事件为什么会发生,如甲午海战日本为什么战胜了中国。带着疑问,日本的学生会去档案馆查找资料,综合分析之后,给出自己所认为正确的答案。期待我们中国的学生,有朝一日不必再死磕年代,而是能像《丝绸之路》的作者一样,给出自己对历史事件的解读答案。

      学以致用,我也试着以大“历史观”的视角回顾一下响应哈娜倡议的历程:《最好的告别》讲了个人绕不过去的衰亡,告诉我们什么是有意义的生活,也让我有了一次向死而生的思考;《中国八大诗人》在让我们领略大诗人才情的同时,顺带也回顾了战国、东晋、唐、宋、清的历史;有了向死而生作底子,再加上沾染了点诗情,搞定《亲密关系》就不在话下了;顺带听了中国的一些历史,而且丝绸产自中国,再加上作者对“一带一路”满怀着期待,于是啃起今天的这本大作《丝绸之路》,也就相对轻松多了。

写于2017年6月17日 

附记:连续几个晚上加班赶汇报材料,根本拿不出时间日更。幸而去年哈娜提议共读一本书活动,存下了好多篇听后感。刚巧翻朋友圈瞧见今日1970读书会线下活动分享这本《丝绸之路》,又一次偷个懒,发此篇旧文交差。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听说的事情往往是空白的印记,添加了许多你无法想象,却又有可能事实存在的可能。
    子之雾阅读 161评论 0 0
  • 6天之前,正好是考研倒计时200天的日子,有人说如果你把他当成100天会有奇效。 如果从2月底开始算,也差不多是独...
    放猫抓你阅读 523评论 0 1
  • 在地上滚 在水里跑 在风中追 想做一只翱翔的鹰 在天上飞 那时候真好 不知道头顶是看不见的
    董文阅读 230评论 1 2
  • 听说“银河系皇族部队”到达地球,接他们王子回去了。 Really?Are you sure?之前小编还从心底笑话过...
    八卦子阅读 3,237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