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不陪读

“晚上十点多,从楼上传来一个女人的咆哮声:“什么关系?! 啊?什么关系?!说!到底什么关系?”我那颗八卦的心疯狂地跳跃起来,趴到窗台上支起耳朵认真的听着下文。女人继续气愤的喊到:“互为相反数啊!%$#&*…” 我默默地关上了窗户。”

这几天被这个深夜咆哮的陪读妈妈和各种鸡血陪读的诉苦帖刷了屏。本着严肃认真、包容并举(唯恐天下不乱)的学术(八卦)精神,我决定来唱个反调,写写我为什么不陪读。

女儿上小学五年级了,作业我一天也没陪过。 从上学的第一天起,她每天什么时候玩,什么时候写作业,写多少都由她自己说了算。收尾后她会把需要签字的作业一本本摊开摞好,我只管闭着眼睛签。妥妥的CEO的待遇啊,哈哈哈!不过一直以来就有好朋友敲打我“别人家都是全家上阵,你这样放任不管,岂不是让她单枪匹马地以一打三吗?” 貌似很有道理?--- Nonsense!那恰恰说明单打独斗的孩子战斗力值以一敌三好吗! 

陪读是剥夺孩子对学习的主动权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家长和教师通常都犯的错误是,他们不了解学习是脑力劳动,脑力劳动所特有的规律是劳动者必须处于主动的状态。”

当父母们搬起凳子跟孩子肩并肩地坐在写字桌前,以家长权威管理孩子的功课作业,就是干扰和阻止了孩子的主动探索,从根本上剥夺了他们对于学习的主动权。

背诵、听写、检查、订正、签字......一切在家长的监督掌控下进行,以准确高效地完成作业这一短期KPI为首要目标、扼杀创造力、拒绝犯错; 孩子无异于一部被家长操控的作业机器。

我的一位同事曾经分享过他儿子写作业的故事。同事夫妇都是律师,每天工作时间超长,小男孩从来都是独立完成作业。 拖拉磨叽几乎是所有的孩子的天性,他也不例外,每天作业写到很晚。小男孩就开始琢磨怎么样能早点写完作业,踏踏实实地玩呢。他自己想出了一个主意,用录音笔录下自己的声音“快点写,快点写,快点写…” 之后,每当他又开始作业拖拉的时候,他就给自己放这段录音。这个小男孩今年上海交大毕业,去了美国的著名学府学习人工智能。

孩子在每一个当下的任务中获得成长。小学阶段的孩子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培养主动的学习习惯,而拖拉、磨叽、字迹潦草、粗心大意…都是一个个的小bug, 孩子会在解决这些bug的过程中不断探索,逐渐学会自我管理和约束,掌握自己的节奏,建立自己的秩序,从而随着掌控感的不断加强变得越来越自信。而家长的越俎代庖的陪读行为无疑是剥夺了这种主动权,从而使孩子错失了自我发展的最佳时机。

陪读会造成孩子依赖性强,不能独立思考

如果独立完成作业培养的是主动性,那么陪读必定会滋生依赖性。 孩子每写一段字、完成一道题就迫不及待地寻求家长的feedback, 做对了立马心里就有了底;做错了也能得到确定的答案、果断修正,避免责骂进一步升级;碰到不会做的,更是不加思考地向家长投来求助的目光。

长此以往,孩子便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没有了家长的帮助和肯定,就没有对事物独立的判断和独自完成一项任务的信心。

陪读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集中注意力首先是平静和放松,避免外界的干扰,拒绝压力、担心、焦虑各种情绪的影响。而在陪读的过程中,家长虎视眈眈下的孩子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做错一道题、落错一笔,都有可能引发家长的批评;轻则数落埋怨,重则暴跳如雷。

战战兢兢的孩子只能把注意力集中在父母身上,察言观色,随机应变,唯恐旁边的这个火药桶爆炸,一门心思想着怎么赶快把这关应付过去。注意力越不集中,智商就越不在线,一段话十遍八遍也背不利索,一道题可以错过十万八千里。

陪读会使家长和孩子都情绪失控

讲真,有几个陪读的家长能够做到心平气和、好好说话?孩子一个反应不到位,立马就提高了分贝;更激进一些的甚至歇斯底里、河东狮吼,正如前文的那位深夜还在咆哮的陪读妈妈。

“这么简单也不会做?”

“题都不好好看清楚?”

“这个不是一目了然的吗?”

我们总是理所当然地以我们现有的高度和能力去比对和判断孩子的认知水准,绝壁不记得当年的那个自己是如何的懵懵懂懂、稀里糊涂和不可救药。小学、中学、大学,我们一路走来历经十几年的教育;无数次的大考、小考、期中考、期末考、中考、高考,也不过累积了这点才疏学浅,却拿来给孩子当了参照物。如果当年我们就如此老练精进,别说北清交复了,哈佛耶鲁也不在话下吧。

正因为找错了参照物,让家长有了不切实际的期望;达不到期望,自然要河东狮吼,吼到大人和孩子都情绪失控,溃不成军。

既然陪读扼杀孩子的主动精神、助长依赖、分散注意力,同时导致所有参与者都情绪失控,损害安定团结的家庭氛围, 那么我们该怎么做呢?

首先,还给孩子们一个独立的空间和不被打扰的时间吧。让他们充分地享受独处和专注;不要举着关爱的小旗,一会儿送水一会儿送奶;或者时不时地听听里面的动静。孩子冷暖自知,也有权自己决定如何支配自己的时间,哪怕他们开小差、神游、边做边玩,都是属于他自己的应当被尊重的节奏。

我们要做的反而是收回自己的注意力,专注于我们的当下:读书、上网、做家务、做运动… (不要看电视、玩手机、打游戏、搓麻将…)总而言之,让孩子看到你有条不紊地做自己的事情,让他感受到你的专注。因为,孩子能在无意识中感知和吸收父母做事的状态, 远胜过苦口婆心、循循善诱的说教。

家庭教育即是陪伴,但这陪伴不是无时无刻、面面俱到、事无巨细的悉心呵护和照顾;更不是令人情绪失控、精神崩溃、疲惫不堪的陪读。 真正的陪伴应当是放下所有的预期和目的;伴随,但不主导;关注,但不打扰;既可以共同参与合作与分享,也可以各自享受独处的平静和喜悦,展现美好的生命姿态。

你,确定还要陪读吗?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亲子日记第1天 4月24日,星期一,小雨 今天开始写亲子日记,记录孩子成长的点滴,希望自己可以坚持下去,每天至少一...
    月儿贝贝阅读 7,737评论 2 22
  • 最近网络上沸沸扬扬都在讨论家长陪娃写作业的问题,看了一圈,感受到一个个无比用心、用力、上心、上火的家长处在陪读的水...
    楚浛阅读 2,978评论 13 6
  • 對於我擁有的和沒有得到的都應該懷揣感恩之心 而往往我卻很難有,回想自己得到的,也是不滿足!沒得到了更是...
    落子无悔ss阅读 217评论 0 0
  • 参加工作以来,一直觉得好像心里缺了点什么,平时有没有事干都无法将我心里认为现在的生活很无聊这个念头打消。总觉得生...
    简易zl阅读 301评论 1 1
  • Apletree阅读 341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