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晃开学了。总结一下,当做开学起点。
体能:有明显进步,50米速跑记录提高了5--6秒,大人全力冲刺时,已经可以勉强跟上。春气乍起,身体里酝酿着的朝气在涌动,出来就撒欢儿,不知还有几年可以跑在他的前头。
计划一起长跑,天气好时,先围着小区外的马路跑,再慢慢扩大到四个小区的范围。
爱好:开始喜欢动感强、节奏快的曲子了,心血来潮时会猛弹不短时间,但多数情况下不碰琴。哼小曲听不到了,经常涂鸦,围棋需要提醒才想起来,不知道以后会明显偏好哪个,准备任其自然,走哪儿算哪儿。
语文:拼音读本坚持下来(过年时停了一周)。查字典、写便条搞得很有兴致,拼音加汉字再加上自己画的图,能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了。有一次,他旁听我的记忆方法音频,十个要点我都有些吃不消,他听到了第5条吭哧吭哧做起了笔记,肯定是学校教的——感谢老师!虽然过后就没下文了,毕竟是好做法。阅读是一切的底层基础,看来分类、概括等深层阅读可以开始渗透了,但没有找到合适的书,先从用好教材、深挖课本开始。审题、逐字逐句阅读和分轻重的阅读、朗读结合起来。以后他们懂的东西越来越多,习惯和意识都是很好的教机。看长故事时,分阶段复述、总结,感觉也是不错的尝试。
练字的效果出来了一些——就这几年可以抓了。《三字经》《千字文》等带拼音抄上两三遍,囫囵吞个大概就可以了。《幼学琼林》进展不顺,准备慢慢加上去。否则对以后的古文阅读,很可能厌学。课本上增加了5倍多的古诗文阅读,意在强化母语,但很容易造成两极分化,更早造成一批孩子小学就惧怕语文、放弃语文。深感语文的迷惑感太强,许多人觉得语文就是说说话写写字,从自身的经验出发,觉得花钱去学语文很奇怪,远没有外语、奥数甚至特长重要、见效又慢……三五年后明白时,已无力回天了。
英语:基础差底子薄,可怜假期的绘本作业,听到第4本就坚持不下去了。虽然英文专业,我看里面的词汇,特别是名词,很新奇,也不都懂。后来听第二遍,才听懂了大概。完成了6册绘本,加上课本的巩固,应该不耽误开学的新课。继续坚持母语的基础性地位,以培养语感为中心,不抢跑不跟风,词汇量过800时土法上马开始英语阅读。
··········································································
【业务学习】
看到了牛人李烈老师(天朝第一小学——长安二小原校长)的文章,她认为最有力量的教育是真实的教育,很有启发。
文章从一则故事开始:
有两个种树的老人,他们各自种了一片树林,其中的一位老人天天给树浇水,而另一位老人则是每天去树林散步,一两个月才“关照”一下这些树。
过了几年,老人们种的树都长成了高插青冥的大树。一天晚上,出现了异常的暴风雨。经过一晚雷雨,空气格外清新,两位老人又来到了各自的树林边,看见有一片树林全部倒下,而另一片树林则像原来一样站在原地。
倒下的树林是天天给树浇水的老人种的,因为天天浇水树根就不会向下生长,也不会紧紧抓住土地,当然经不起狂风骤雨的摇撼。而一两个月才被“关照”一下的树,因为不是天天浇水,所以根就向下不停地生长以至于把土地抓得稳稳的,遇到再大的暴风雨也当小事。
故事是从英文“读者文摘”翻译过来的,还做过中国的高考英语题。感觉像鸡汤的人,可能因为护子心切,不忍孩子“受罪”。她列举了几个很泛滥的关注过度、包办过多现象:
一. 让孩子只接受美好的部分,对于负面的部分高筑“象牙塔”。
二.不认可失败,面对消极体验无力、无助,从而自我放弃甚至自我毁灭。
三.只喜欢绚烂,忽视平淡、平凡和平和的力量。
这些看起来很自然的爱子之心,其实是悖规律而行,剥夺了孩子本该有的丰富多彩的生命体验。当家长为孩子挡住了所有的困难挫折,也就挡住了孩子生命的多彩体验,挡住了孩子的未来成就。
不少文章哀叹:现在不是寒门难出贵子,而是穷家富养出太多败家子。其实根源在此。可怜天下父母心,他们当初的想法,不过是——虽然自己没有多少成色,至少别人孩子有的,我的孩子也不缺……
李老师认为,孩子的成长是有规律的,这个规律可以浓缩在一个最简单却意味深长的字上——人。
儿童的发展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认知发展,可以看作是“人”字的左撇;个性社会性发展,也可以称之为非认知发展,可以看作是“人”字的右捺。一撇一捺,组合成了一个完整的“人”字。
左撇的认知发展,主要在孩子求学的过程中完成,而学习的关键在于使孩子“学会求知”。
然而,每一个孩子所接受的“学习”却未必相同、等值。所以,真正有意义的学习应侧重于“学会求知”中的“求”字,而不是“知”。也就是说,知识的学习只是提供了一个平台、一种手段和一个机会或者过程,它重在通过学习的过程让孩子学会“求”的方法、激发更深入去“求”的渴望,而不是知识掌握本身。
由此,她不建议老师、家长,每天花大力气去死抠那些具体的知识是否记忆准确,而忽视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隐含的那些可贵的“思考”和对问题与任务本身的“好奇心”。这一点难以把握,因为一检测效果,就会难免有正误有评价比较,而且体制下的竞争难以回避。但是它至少让家长更重视过程而不是结果,不会因为焦虑去做拔苗助长似的抢跑。
关于“人”字的右捺,可行性很强。
右捺的个性社会性发展,主要在孩子的社会化过程中完成,而社会化的关键在于学会做“人”——“社会人”。
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们会习得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只有在什么场合下才能做等一系列社会规则。社会化的过程无法在实验室完成,也无法凭借想象加以实现,社会化的过程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什么习惯、礼貌,什么爱心、孝心,什么合作、交往,长大了他自然就会了”,是一种可怕的认识。事实上,凡是表现出行为问题的孩子,都首先表现为社交技能不足。如,不会表达情感、需求,直接“起而动之”;不知道如何加入别人的活动中,以破坏的方式试图引起注意;遇到困难、欺侮时不知道正常的求助手段与程序,直接“出手”或者“大喊大叫”“大发脾气”;在集体生活中没有“轮流”“等待”的概念……
人都是在犯错误中长大的。每个人身上都有疤——疤是成长的记号。无论思考还是交往,都有成败或者被接纳、被拒绝的结果。不同的结果背后是不同的生命体验,有积极的,如自我认同、自豪、兴奋、喜悦和满足等;也有消极的,如自我否定、沮丧、愤怒、内疚和自责等等。除了与结果相关的体验,还有伴随在过程中会出现的焦躁、焦虑、坚持、坚定、鼓起勇气再去尝试和耐心等待等;还有日常生活的平淡、平静、平和与有规律、有节奏的生活……这些都是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孩子们一定会遇到和体验的。
这就是真实的教育。挫折、困顿是成长的一部分,不必惊慌失措,更不能过早挡在孩子的面前包办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