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
早上,被人民日报的“文科法宝—春晚高考热点”辣了眼睛。
据说他们的班主任只是建议他们多接触社会。没想到自己的学生完成地那么好。
而家长们则更像是打了胜仗似地觉得自豪与骄傲:“孩子们居然能把春晚和学过的知识联系在一起,时时刻刻不忘学习,这才是顶尖的教育——让学生爱上学习,主动学习!”
看完评论,尤其是家长们的欢喜,心里有种莫名的心酸。
在其位谋其职。身在教师岗位,换作是自己的学生,看到他们如此自觉地勤奋,一心系学习,我断然也会欢欣鼓舞。
可是抛开身份而言,特别是父母们把“时时刻刻不忘学习”称为顶尖教育的观点称之为“顶尖教育”,总让我不寒而栗。
无可厚非,一个爱学习,主动学习的人在日积月累后,他们能力断然比那些厌学、被动学习的人略胜一筹。可是,父母们意识中的学习,大概还仅仅是局限在为应试教育服务的学习。春晚的知识——课本所学的知识,能在它们之间建立链接就视为主动学习,顶尖教育。只能说中应试教育毒害深的何止是中国的孩子,还有千千万万的中国家长和支撑起来的家庭。
** 02 **
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多接触社会,学习回归社会本就是好事。但父母们的大肆渲染会导致什么后果?
应试教育只会麻痹越来越多的孩子。
中国教育有着“毁人不倦”的症结,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是普天下父母的共同目标。
然而应试教育,评价目标就是“成王败寇”四个字。如此一来急功近利,见利忘义不过是家常便饭,但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又是什么呢?
成王败寇的评价标准,真正把学生当人了吗?望子成龙,望子成材,望子成器。龙是什么?怪兽。材是什么?木头。器是什么?东西。就是你要成怪兽,你要成木头,你要成东西,就是不要成人。
那么那些响亮的“以人为本”的口号呢?为何不是在教育中贯彻实施呢?
有个小故事。
有一家媒体报道说,有对夫妻工作都很忙。
孩子好不容易说服父母带自己去游乐园玩。
做了第一个游戏,孩子挺高兴。妈妈就问,好玩吗?好玩。那回去就可以写篇作文了吧。孩子当场脸就拉下来,然后垂头丧气去做第二个游戏。
做完第二个游戏妈妈又过来了,问,第二个游戏好玩吗?好玩。那你可以写一篇精彩的作文了吧。
孩子说,妈妈我不玩了。一天玩的时间都不给孩子,就盯他的作文,口号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家庭教育如此,学校教育又何尝不是。老师说:今天给大家观看一场电影。学生们鼓掌欢呼。谁知,老师又说,电影观看完毕后,每个人要求写一篇800字的作文。这时候,学生立马喝倒彩,甚至有的提出抗议拒绝老师播放电影,一个个像泄了气的气球。
教育目的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在压力下的游玩岂能尽兴?应试教育究竟能培养什么?考试机器?高分低能的书呆子?
“要成功,先成人。” 什么人?一个真实,善良,健康,快乐的人。
春晚追高考热点的学霸们,不得不说他们都十分用功,勤奋好学。勤奋刻苦的精神固然值得追捧,这样的精神对一个求学者固然有用。 毕竟“勤能补拙,笨鸟要先飞”。
可是,有没有人关心他们是否真的快乐?有没有告诉他们,除了高考,人生处处是考试。而人生中的很多的考试,不仅仅智商,还考查你的情商。
小学学过一篇课文,里面提到:要玩就痛快玩,要学就踏实学。
高考并非生死攸关,成好,败,人生未必满盘皆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