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时不时的反思自己,感觉自己的包容性较之以往有提升,一般这种情况下会归结于“年纪大了,看的开了”,那么所谓的“看开了”,到底是什么呢。
同事小T,时不时的跟我吐槽,跟她对接的人如何如何,以至于她很抓狂。
秉持着“不是当事人,没有发言权”为原则,每次我只能是差不多跟着吐槽两句就结束了。她说的事情和人,在我也接触之后,我发现确实存在她说的问题,但是还不至于让我觉得“无语”的程度。
前些年工作的时候,自己也经常烦躁,严重的时候,每天给老姐打电话哭诉,无法理解为什么有些人会这样说,有些人会这样做,为什么有些人就不配合,诸如此类的。
我们在使用win7系统的电脑还是win10系统的电脑,安卓还是苹果,等等不同类型、不同型号的机器时,是懂得一个适配性的,有些工作只能用win10系统处理,有些软件只能安装在安卓手机上。
那么人也是有适配性的,成长环境、教育背景、工作经验不同,导致每个人性格不同,岗位、职责不同,导致每个人的站位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
以前的自己,是在追求人的“高适配性”,希望每个人都是TYPE-C接口,想着这个事情已经是很明确的了,相关人就应该都清楚,应该都配合,所以一旦出现“应该”的变成了“没应该”,自己就变得不知所措,觉得别人在出难题,这个事情得领导出面才能解决了,自己是没有办法的。
现在,自己的工作着眼点,是“事”,首先搞清楚自己要干什么,要达成什么目的,进而明确涉及到的人员有哪些,层级有哪些,人员只是我要促成这件事其中的一个因素或者一个环节。 所以当我们在调动某些人的时候,我们就是要沟通,交流各自的想法,最后达成一致,事情促成,工作结束。
就像我们调试系统需要时间,需要纠错,需要改bug,同理,我们与“人”的适配,也不一定是一次就成功的。
如果说“我看开了”,那么只能说,我现在了解了很多“型号”的人,并且“适配”成功需要时间,甚至于可能有些时候要重新安装系统。
随着对不同岗位内容、不同人的性格的了解,提高自己表达能力,这样可以相对的缩短“适配”时间。
但是生物是有多样性的,人也是多样的。
耗点儿时间又怎样呢,就当聊聊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