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龙哥。
一个每天想和大家进步一点的家伙。
昨天的文章讲我看完了《华衫说透王阳明传习录》。我一般看完一本书,我就准备要写一篇长文好好总结一下,并且制作一个视频。这几天先连着写几篇短文,后面再整合成一篇长文。
不得不说,起初看王阳明《传习录》是带有一点功利心的。想通过学习王阳明,找到指导人生的方法,从而能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王阳明不仅是哲学大家,而且也是个实干家,他历史上平定宁王叛乱有功,被封为新建侯。可谓是中国文人的典范,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妥妥的在当时是位成功人士,人生赢家。
王阳明年轻的时候曾经非常痴迷于朱熹的格物致知的学说。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想格竹子的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最后什么也没有发现,人却因此病倒了。从此他对朱熹的格物致知产生了怀疑。
直到他因为得罪了宦官刘瑾,被贬到贵州龙场当龙场驿栈驿丞,在这期间,他对《大学》有了新的领悟,他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一切皆在心中。至此心外无物,心即理也。不用再往心外去求。从此预示着心学正式诞生。
关于王阳明格竹这事,其实我心中还是有不少疑问的。我前面没有读朱熹的学说,所以我也不能说朱熹的格物致知就是错的,还是王阳明把朱熹的意思理解错了。看来我还是给自己挖了个大坑。读书还是沿着历史脉络读下来会更好理解。下本书还是得从头再把理学的内容重新给理一理,好好把这个坑给填上。也为了看我内容的读者能更好理解。
《大学》中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治国、平天下。这八目是有先后顺序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我觉得这顺序可能就是导致了王阳明为啥跑去格竹子的原因。这条顺序里面,最根基的就是格物。那应该什么物都可以格出个道理来。所以王阳明就跑去格物。格了半天,什么都没有格出来。他才发现有问题。不应该一开始就去格物。世界万物有那么多物,你格得过来吗?你怎么知道应该去格什么?所以从一开始应该要去先去找到自己的发心。你要在你的内心上下功夫,存天理,去人欲,达到诚意正心了。这个时候,你才知道应该怎么去做,去格什么物,去致什么知。你的行动才是对的。否则都是在乱作为,都是在虚空,并不是在务实。看起来忙忙碌碌,结果到头来一场空。儒家不是虚空,儒家是要最讲究务实的学派。
在王阳明这里,心才是一切的起点。学什么都要先诚意正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