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助人?
助人是一种人类特质。我们喜爱帮助他人,也喜爱接受他人的帮助。当我们帮助他人时,就更容易接受他人的施予。若我们单单接受,却不予以回报,就难以留住他人的施予;若我们接受施予后加以回报,就能更愉快、更无负担地持有他人的施予。 这是人类的普遍特性。
专业助人则是完全不同的领域。
如果我们尝试将一般人类互动中的助人方式运用在助人职业生涯里,事情就会变得很危险。为什么会这样呢?所谓的专业助人,如家族系统排列、心理治疗或是医疗领域的治疗,处理的是生死攸关的问题。其目的在于:来访者经由和自身的命运相会,进而在自身的召唤下进化、成长。
我们何时能助人
生死掌握在谁的手中?在助人者手中吗?若有人表现出一副能掌控他人命运的样子,那么他们就是在宣称自己拥有"神"的地位,或主张自己拥有"神"的大能。因此,在生死攸关的问题上,最好还是承认我们的极限。我们到底能不能助人?能,但唯有我们与决定人类生死的伟大力量调和一致,才能助人。
那个伟大的力量是什么呢?其中一个力量是命运。我们大家都承担着来自家庭和背景的命运,每个人都是父母和许多祖先的子女。庞大家庭里曾经发生过的许多往事,皆影响着我们的生命,它成为我们的命运。举例来说,家庭中若有人犯下罪行,它就会成为后代子孙的命运;或者,家庭中某人被排除或遗忘,这些事件至今仍具影响力,仍是我们命运的一部分。因此,当我们帮助他人时,必须尊重他们的命运,必须与他们的命运和导致命运的事件有所连结。
带着尊重助人
带着尊重助人,实际上要怎么做呢?首先,助人时,我们必须在心中尊重、爱来访者的父母。不论其父母是怎样的人,也不管来访者如何谈论自己的父母。若来访者抱怨他的父亲或母亲,也就表示他在抱怨自己的命运。他们控诉“上帝”,或控诉这个字眼所隐含的意义。来访者若从这种角度谈论自己的双亲,而我的心灵又接受了这种说法,我就变得和他们一样,认为自己凌驾于“命运”和“神”之上,我将自己当做“命运和神”的创造者,这样如何能提供协助?此种行事作风会对我的心灵带来什么影响,还有我的身体和健康?采用这种自傲态度的人,难道不会身陷于重大的危险之中,同时也让来访者遭受同等危险?
安全的助人
当我们观察许多助人工作者的态度、做法和他们的盲目,当我们真正仔细观看,并允许它碰触我们的心灵,就会发觉:为了让助人方式安全无虞,我们必须进行自我的深层转化。先是自己,之后才能扩及他人。
再次回到我们的主题:我们如何安全地助人?不管人们怎么谈论自己的父母,身为一个助人工作者,我总是带着深深的尊敬和爱看着他们的父母。接着,我看向他们的祖先,和发生于家庭中的命运事件。我向这一切鞠躬,与命运、背景、伟大整体融合一致。当我同意于这一切,这个心灵场域里可能会出现一个暗示,告诉我是否该有所动作、该做些什么;或者是告诉我必须非常小心,什么都不要做;或者是告诉我,我可以,甚至是有义务要告知他们我所感知到的。有时我从整理融合里接收到的讯息非常残酷,却与命运和谐一致;有时我被告知不要插手,并让此人了解这个状况,这样做有时看起来相当残酷,却与另一个人的命运和谐一致,并获得其心灵的同意。
帮助他人成长
助人与更深层的成长有关,也就是与“内在成长”有关。如何支持成长呢?首先,有些成长需要滋养;第二,成长需要去对抗阻碍成长的力量。人们常迈向和谐,喜欢避开冲突而以滋养的方式助人,因此成长的第二种要素应被正视。在这里,所谓的“支持”意思是,我们帮助他人了解、接受以下事实:命运期待他们面对冲突,期待他们运用技巧,甚至熟练地处理这些令人抗拒、厌恶的事情。
助人的秩序
现在我们要谈论的助人秩序是与助人工作相关的,而非人际间日常的情况,这两者是不同的。
助人工作是一种艺术,而艺术就意味着要有能力去做此事,你必须真的有能力去做它。这其中最重要的能力就是:了解如何不被扯进导致纠葛的关系中。
助人是一种艺术,跟其他的艺术一样,需要学习、练习某些技巧,其中一个技巧便是同理那位前来求助之人。此处的“同理”指的是,洞悉对此人而言什么是恰当的,同时也让他对自己和自身的命运有更开阔的理解。
身为人类,我们各方面都需要依赖他人的帮助,唯有如此才能发展自身的潜能。同样,我们也有帮助他人的需求。若没人需要我们,若我们无法帮助他人,生命会就变得寂寥并枯萎。因此助人不只是服务他人,也是服务自己。
助人通常是双向的,如同合伙关系,它透过维持平衡加以调节。当我们的需要被满足,我们也会想要回报,以回归施与受之间的平衡。有时,回报只能达成部分平衡,例如回报父母。父母所给予的远远超过我们所能回报的。因此,对于这种巨大程度的给予,我们所能回报的就是看到他们所给予的一切,并衷心献上感谢。此处若想要真正给予回报以回归平衡,并享受其美好感受,就只能透过将所接收到的传递下去而达成,例如,将接收到的传递给子女或他人。
施与受发生于两个层次。第一种层次发生在平等关系之中,双方高度相同,双向付出。另一种层次发生在父母与子女之间,或说是发生在一人拥有较优渥的资源,而另一人则有较多需求的情况下。这种层次相当不同,在这种层次里,施与受就像河水向下流,曾经接收到的如今被传递出去。这种施与受更伟大,因为它同时着眼于未来。这种给予的方式使得“给予之河”增长壮大,给予者也被带入一条持续扩增的流动之中。如果希望这种助人形式成功且延续久远,我们就需要先接受他人的帮助。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产生帮助他人的需求和力量,尤其当接受到的帮助是如此迫切地满足我们的需求时。另一个成功助人的条件就是:我们能够且愿意给出他人真正所需要的。否则助人将是徒劳无功,因为我们无法进入流动之中,它将带来分离,而非汇合。
助人的第一个秩序为:助人者给出他已经获得的,接受者只期待及接受他所需要的。在这里会出现的助人失序始于:想要给出你仍未获得的,以及想要取得你不需要的;或是你冀希他人给出他从未获得过而无法给出的东西。除此之外,想要给某人某些东西,也可能会剥夺他们自我负责的机会。然而这些责任是他们负担得起的,或是一定得要独自负担的,他们有能力、可以担负起这些责任。因此,我们要注意施与受的界限。察觉这些界限并尊敬它们,是给予的艺术之一。
这样的助人是谦卑的,它通常在来访者期盼的眼神之下,甚至是受苦的样貌面前,放弃干预。
家庭系统排列中,我们可以看到,助人者必须对自己有所要求,同时也对前来求助之人有所要求。这样谦虚、自制的品质和当今主流的助人之道有矛盾,因此尊重这些助人秩序的助人者,通常会遭受尖锐的斥责和攻击。
一方面,助人是为了存活者而服务;另一方面,助人是为了进化与成长而服务。而存活、进化与成长则视特殊的境遇而定,这些境遇不仅是外在的,也同时是内在的。许多外在的境遇固定且无法改变,比如遗传疾病、某些事件的后果、内疚或为他人感到内疚。助人者若忽略甚至否认这些外在境遇的存在,则注定失败。而这些对内在天性的境遇而言,更是重要。这些内在天性的境遇包含:特殊的个人使命、与其他家人之间的命运纠葛、因思维被良知控制而导致的盲目的爱。这里所要表达的意思,可以参照我的一本书《爱的序位》,其中“信念促成疾病,醒悟便得康复”的章节里有详尽的阐述。
许多助人者可能会认为来访者的命运难以承受,因此想要改变它。而来访者不一定想要或需要改变自身的命运,难以承受此种命运的是助人者。如果来访者愿意接受助人者的协助,这不是因为来访者需要帮助,而是因为来访者想要帮助那位助人者。于是,助人者变成接受者,而来访者变成给予者。因此,助人的第二个秩序为:助人者尊敬来访者的境遇,只在可行范围内进行工作。这种治疗受到限制且严谨,拥有强大的力量。在这里会出现的助人失序为:忽略、掩盖境遇的存在,不与来访者一起看向这些境遇。想要违逆境遇而助人,不仅会削弱助人者,也会削弱来访者,甚至也会削弱那些被强迫接受协助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