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上看到这样一个问题:
未来还会有像“李焕英”这样的母亲吗?
看到一个高赞回答:
不是每个母亲都能做“李焕英”,未来会更少,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做贾晓玲,未来也不会多。
世上有千千万万的母亲,每个母亲疼爱子女的方式各有不同。
世上也有成千上万的子女,在贾晓玲的身上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1、李焕英的爱,深沉而浓厚
“李焕英”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在那个背景下生长的女人大部分对子女的爱,都是那么的无私,那么的浓厚而深沉。
威·詹姆斯说:
“时代的哲学气候不可避免地影响着我们每个人。”
的确如此,每个时代的不同,造就的人才不同,自然而然每个时代的思想、观念,人生价值观也会有很大差异。
“李焕英”的默默奉献在当时那个年代是常见的,但在现代社会却是很稀缺的。
当看到李焕英在送走贾晓玲之后,自己把车票退了,一个人在大雪天默默走十公里回家……
这个画面让我想起了自己的母亲。
在上初中的时候,家离学校有点远,就打算在学校住宿,在办理完入学手续之后,本想着在回家去拿行李,自己却听见广播站在喊自己的名字:“刘××,你妈妈在广播室等你,尽快到广播室来!”
本以为是自己听错了,因为妈妈一直在外地务工,怎么会回来呢?
仔细听了几遍后,果然就是我的名字,欣喜若狂地朝广播室狂奔而去。
果然是母亲,母亲说因为现在开学季,爷爷年纪大了,担心我和弟弟的住宿问题,就不远千里专门回来看看我们。
看着瘦弱的母亲提着大包小包的行李,内心充满了温暖和幸福。
我和母亲把行李搬到宿舍后,因为我去的比较晚,只能住上铺。本想自己上去铺床的,但是拧不过母亲的执着。
看着母亲缓缓的爬上去,把被褥铺展后利索地拿出床单,细心地把每个褶皱都拉平。
看着那么用心且认真的母亲,心里一股暖流涌上心头:“有母亲真好,有一个如此爱我们的母亲真好。”
母亲跟李焕英是同一个年代的人,她们表达爱的方式都是那么的深沉而浓烈。
小时候一直觉得母亲不爱我们,常年在外,偶尔回家一次还各种唠叨和管束。
等到长大后才发现,这些唠叨,满含父母的关心;
这些管束,是对子女爱护的另一种表达。
他们用那个年代笨拙的方式,来表达爱,但子女却从未认真倾听。
直到父母老去,自己也做了母亲,方才察觉他们爱的无私,爱的浓烈。
在电影院里,当我哭得像条狗时,我11岁的儿子笑嘻嘻地说:“妈妈,你哭啥?”
在他看来,他妈妈可比李焕英幸运多了:
每天臭美爱打扮,想干啥就干啥,能赚钱能花钱,绝不会为省5块钱路费,在大雪纷飞中走上10公里……
孩子的不感动,让我欣慰:
我们这代女性,终于不再是“忍辱负重”的代名词,而是我们自己。
这是一代代女性努力的结果,新一代的母亲又有了专属自己爱的方式,下一代母亲也会有属于他们爱的表达,我们要理直气壮地把这做派和精神传承下去。
一位作家这样写到:
“对《你好,李焕英》感触最深的,应该是70年代后期、80年代和90年代初出生的那群人。
这群人,包括我自己,见证了贫困苦涩且力求革新的中国,也有过忍辱负重的父母。”
未来也许会有很多个“李焕英”,但是未来的“李焕英”可能不是现在的表现形式,可能是大张旗鼓地说“我爱你”,可能是每天的一个拥抱,一顿饭,一句关心的责骂,一次无奈的妥协,一声“你在那边过得好不好?”……
2、对父母的孝,要趁早
季羡林在《永久的悔》中,他写道:
“我真后悔,我最不该的,就是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待在母亲身边。”
有多少人是季羡林,又有多少人在贾晓玲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你好,李焕英》这部电影为什么这么的火爆,因为它里面表达了贾玲对母亲的遗憾,这份遗憾又何尝不是观众的遗憾呢?
洞见一位作者写到:
这世界的遗憾有千万种,可没有哪一种能超越与父母分别。
是啊!子欲孝而亲不待的无能为力,让多少人悔之晚矣。
老公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泣不成声,对父亲的亏欠与自责让他声泪俱下。
记得公公那年去世时只有52岁,在去世的前几天,老公都打电话问公公的身体情况。
婆婆和大姑姐都说已经好的差不多了,劝我们别回去了,回去也没有什么事情,我们也很放心的答应了。
谁知天意弄人,在公公去世那天早上,大姑姐急匆匆跟我们打电话说让我们赶紧买最快的火车票回去:爸快不行了,赶快回来见最后一面。
老公听到这个消息后方寸大乱,不知如何是好。后来冷静下来以后,我们买了最快的一趟火车往老家赶。
谁能料到,当天晚上6点到公公就去世了,老公还是没能赶上。
这件事在他心里一直是个很深的遗憾,每到清明节时,他都会赶回去扫墓,似乎这样可以弥补自己心里的愧疚。
对于尽孝,我们总想再等一等,等到自己功成名就,等到自己家和人圆,等到自己实现梦想,等到自己有足够时间。
但却从未想过,自己在奋力奔跑时,父母也在慢慢老去。
电影《后会无期》中有句经典台词:
“每一次告别,用力一点;多说一句,可能是最后一句;多看一眼,可能是最后一眼。”
我们不知道明天与意外哪个先来,也无法预料一次的分别,是否会造成终身的遗憾。
人生那么长,却又这么短,短到我们来不及与父母说声再见,来不及再认真看他们一眼。
别再任性妄为,别再浪费时间,别等到失去,才懂得珍惜,别等到遗憾,才明白“其实,我本可以”。
3、父母的爱要懂,父母在,及时尽孝
人啊,总要经历伤痛,或者为人父母之后才会懂得父母的良苦用心。
有人说:
“最后才渐渐明白,这个世界,再没有任何人,能像父母一样,爱我如生命。”
我的一个朋友,曾经一度很讨厌父母对她生活的干涉,甚至跟父母对着来:
高中时不让吃辣,不让吃冰,十点之前必须回家;
上大学了,又逼着她学不喜欢的专业;谈恋爱了,父母也恨不得坐着火车来监视。
她受不了这样的生活,于是办理退学,和男友出去旅游。
父母气急败坏,爸爸更是撂下狠话,要和她断绝关系。
直到她独自在外闯荡了几年,所遇到的每件事,都成了不听话的惩罚。
没有文凭,求职困难,处处被人看笑话;经常吃辣,导致胃痛难忍;
不听劝告,和男友出走,最后只能露宿街头......
直到这个时候,她才真正理解了父母。
长大后才懂得,父母的每一句“为你好”都是真的为你好。
长大后才懂得,父母的每一句唠叨,都是打心底里对你的疼爱。
长大后才懂得,没有什么比爱父母更重要,也没有什么能比陪伴更贴心。
有人说:
“对于父母,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
前几天回去看妈妈,给妈妈拿了一点饵块,还拿了2罐蜂蜜,拿过去妈妈马上就炒了一份饵块,还给每个人冲了一杯蜂蜜,嘴里还知足地说:“女儿给买的饵块和蜂蜜,喝起来就是很正宗。”
你看,其实父母是很容易满足的,不需要多么华丽的语言,不需要你有多么丰厚的物质。
需要的只是子女偶尔的陪伴,一个关怀的电话,一句远在天边的问候而已。
父母与子女只有这一生的缘分,无论相处多久,一定要记得,彼此珍惜相聚的时光。
因为无论爱与不爱,下辈子,我们都不会再次相见。
《百年孤独》中说:
“父母健在的时候,你和死亡之间有一层垫子;父母离开以后,你就直接坐在了死亡上面。”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
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所以趁父母还有健康的体魄,趁父母还能对我们指手画脚,趁电话的那头还有牵挂你的人,我们还有尽孝的机会,及时尽孝,多陪伴父母,做自己能做的。
4、写在最后
贾玲的《你好,李焕英》表达了父母和儿女之间剪不断的亲情,深厚而感人至深。
艺术来自生活,但生活往往比艺术更加令人心酸,更加令人感动。
我们看到了贾晓玲的悔,也看到了李焕英的爱,那我们不能让这种“悔”重蹈覆辙,让这样的爱陪伴我们和我们的下一代。
有时候对父母,一个拥抱,胜过千言万语;一句“我爱你”,抵过无数“对不起”。
如果没有机会,也千万不要太难过。
因为你过得好,就是父母最大的安慰。
文/萧家侠女
大家好,我是萧家侠女,一个喜欢记录生活,感悟人生,阅读写作的文艺女侠!和大家一起阅读成长,遇见美好!
关注我,一起遇见更好的自己!
感恩每一个耐心阅读的你们!
有幸遇见你,点个赞在离开呗!
免责声明:本文所有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本人删除,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