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不想读书了,想打一天水卡,这段时间读中国哲学史,感觉自己都有点不食人间烟火了,对很多事情有些悲观和麻木,对生死看得很淡了,自己感觉有点恐惧,而且,最重要的是很累,每天上班琢磨经典,下班琢磨写日更,晚上不停的想如何和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有些明显是牵强附会的联系 ,可是,为了自己的日更还是写了,到这里有点疑惑,我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今天决定暂时休息一天,不读书了,让脑袋空出来,好好的梳理一下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还有我读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
刚开始,是因为钟年教授的介绍而读的,自己感觉如果自己能够读完,会不会得到钟年教授的夸奖,对,就是为了夸奖,得到权威的夸赞是我最真实的目的,所以,没有这个动力,我是不会打开这本书的。和看《走河》这本书不一样,我那是因为好奇,对印度这个国家很感兴趣,想知道它最真实的模样,所以,是我想读那本书,写读后感时也很轻松,自己感觉很放松,所以两本书状态不一样。
在真实读这本书后,经常会惊叹,原来我们不就是这样想的吗?我们还多语言,思想不都是在说这个吗?和我们的生活很接近啊!原来 这些经典和我们很近啊!于是,开始想了解更多,看到更多,更加感叹,原来古人这么厉害,总结的经验经历千年,仍然可以应用。于是开始想和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哪些我们以前做到而不自知,哪些可以去改进,意外的受到夸奖,尤其是师父裘叔的夸奖,更加让我开心。
可是,现在似乎我写日更就只是为了夸奖,有时,看到得不到点赞或夸奖,会感到沮丧,会想要更加的改进,让大家感兴趣,于是,不在把重点放在弄懂经典上了 ,而是利用某一个点,或断章取义的用某些片段来解释自己在日常生活里的故事,自己觉得似乎偏离了读书的初心了,重点放在了自己身上,好像不太对劲,但又说不出来,而且,每天的查找资料,变得越来越敷衍了,我似乎采取了和公孙龙 、惠施同样的使用奇言怪语吸引眼球的作法,不同的是公孙龙,惠施有严肃的思想内核,而我只是用经典段落包装自己,显摆自己的学问,其实内里空空如也!
今天,不想读书还有一个原因是,昨天很累,白天上班间隙为房贷的事情奔波,晚上接送小朋友参加足球比赛,感觉脑袋和时间被塞的满满的,没有空余去思考。所以,今天看书,一脸懵,又不想准时打卡,自己会觉得焦虑,不安,所以,今天就交一篇水卡吧!明天继续读书,我需要时间来好好思考一下,下一步,我要怎么去写读书日记 即能符合我的理解,又能联系实际,而不是,为了联系而联系,有些东西自己读来都觉得脸红,不知道说的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