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一篇
如果仔仔细细思考一下就可以发现,群体的核心是大家差不多有同一个思想,再细分一下,各个人都有不同的思想。这些思想分正邪吗?不因为没有一个标准来衡量何为正何为邪。
细数古今中外哲学史,有许许多多流派,其中有一部分可能让今人感到不解,但不由否定地说,它们在那一段时间里都大放异彩,都是那片星空里的一颗星。即便是作为历史,也应当为我们所铭记,尊重,它也包含着先儒的思维奋斗。
至于其标准,有问题要问了,这不是分得相当清楚吗?那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小学生也会背。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设想,在近现代,我们坚决地否定了古时迂腐的道德观念,这在古时可是被视为真理的啊,认为是“理所当然”,那么在未来,会不会也革除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一些思想呢。何况,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是一个“道德目标”,不能被称为是什么“思想标准”。
那么如此看来,在古时,譬如汉武帝这般“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只允许一种思想存在的理由又是什么?很简单,只是为了控制。后面任何一个大一统王朝,都再也没有过“百家争鸣的伟大。
毕竟汉朝时第二个大一统王朝,为了巩固统治,并且为了不重蹈前朝的覆辙,汉武帝才打着“儒家的名号,把董仲舒编写的”天人合一“思想灌输下去,让其臣子对他更敬重,为了大汉江山的稳定,所以才不惜杀死许多”杂家”,归根结底,无非是打折哲学的名号,做政治上的事。至于其臣子董仲舒编写的“天人合一”思想,打着儒家的名号,却不是《论语》的儒,不是孔孟的儒,仔细一看,更多了些封建的君臣色彩——君就是君,臣就是臣,父就是父,子就是子。这个的目的是为了政治的统治,其内,已没有了孩童的天真、活力,单纯是控制子民的丝线罢了。
但换一面看,或许这只是必然的,君王想要统治江山,必须让臣子不能反抗,思维自然活跃不起来,若想要思想上的活跃,就必须冒着国家四分五裂的危险。这或许就是帝王制的诟病。毕竟回想一下,大概两千多年前,中国是春秋战国,各个四分五裂,欧洲是希腊罗马,也是一盘散沙。那时各个国家之间都在厮杀,战争中,无数的思想却启蒙了人民。
没错,人生而平等,思想也没有对错。只有在这个时代适不适用之分。只要适用于这个时代,人们自然相信它是对的,一致认可它是对的,因为这可以让人心中安定,让整个社会和谐。这并没有什么问题,毕竟思想无正邪,只有人心为仪器,是正是邪,只是我们认为是正是邪。主观的判断,没有任何客观的依据,也不需要。
何以明正,何以辨邪?无以为正,无以为邪。所谓正邪,或许只存在于行为上,群体中,而一些所谓自以为“我才是正义”的激进分子,不过是偏见与歧视的产物罢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