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高宗年间,皇帝决定出兵征讨高句丽,时任游击将军的李君球对此却有自己的看法。在给高宗写的奏疏中,李君球明确表示自己不支持攻打高句丽,并列出了几点理由。
他在奏折中写道:“高句丽是蕞尔小国,假若以唐朝强大的军力战而取之、掠其人口,实在没什么值得夸耀的。而且高句丽地处偏僻遥远的唐朝东北,无论他们如何耀武扬威,也不足以对大唐构成威胁,即使放任不管,任其蹦跶,也无损大唐天威。倘若劳师远征,那不仅将要倾出大量军力财力,还得投入无数民力,如此势必影响国内经济。倾府库有限之赀,贪其无用之地,实在不智!退一步说,假如高句丽真给我大唐灭了,那我们总得派兵驻守吧?那时如果士兵派少了,会显得大唐军威不足,让人小觑;派多了吧,又会让当地百姓人心惶惶、民不聊生。而重压之下必有反抗,于是一轮接一轮的造反运动势必循环往复,把我大唐搅闹得焦头烂额。更可怕的是,若高句丽的造反之火蔓延至国境之内,那麻烦可就大了。所以微臣以为:征不如不征,灭不如不灭。”
除了这些之外,李君球还用汉武帝好战导致国家陷入危机、秦始皇“不爱其内而务其外”的例子作为反例来劝谏。不过最终高宗并没有听从李君球的谏言,依旧出兵高句丽。
总章元年(668)九月份,薛仁贵和李勣率领唐军攻入平壤,取得胜利。随后,高句丽被分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从此历史上再无高句丽。另外,高宗在位期间还发动过多场对外战争,攻占了不少领土,因此唐朝的国土面积在高宗时期达到历史最大。
从事后来看,李君球所担心的事并没有发生,如此看来他的谏言便是单纯耸人听闻而已?也许是,也许不是。他的谏言究竟有无道理我们暂且不论,只是作为千余年后审视这段历史的后人,尤其是见证了某超级大国被绞进帝国坟场的狼狈模样的后人,我们会发现李君球不支持出兵的几点理由其实颇值得玩味。至于该如何看待他的这些略显“杞人忧天”的观点,还是留给各位读者去评判吧。(出自《全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