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呀 什么都不要担心
我们一起歌唱吧
你所有的悲伤记忆你呀
埋藏在你的内心深处
过去的事情都是过去了
是这样的意思吧
给离去的人歌唱吧
说爱过不曾后悔
你辛苦的事情太多了吧
失去了新鲜感吧
——主题曲《你不要担心》
电视剧是可以不用分国籍来看的,如果它是刻画人性和普罗大众的生活的话。
这是一部泪目的韩剧,至今为止,在我漫长的将近二十年看剧生涯中最打动我的剧。
年龄越大,越青睐那些细节处动人的剧,越沉迷于描写普通人的剧。
关于邻里
开场是几家的妈妈们,“豹纹太太”正峰他妈发现锅里米饭吃完了让二儿子正焕去楼下德善家要碗米饭,顺便让正焕给德善家捎点自家做的豆腐过去,正焕去德善家拿了碗米饭后,德善妈妈给了他一碗萝卜泡菜,回家后正焕妈妈又让他再回送一碗菜,他准备出门时另一个小伙伴善宇正给他家送来咖喱,德善给他家又送了一盆蔬菜回家时手上又端着一碗……俯视视角下的胡同里四家的四个孩子在胡同里端着菜来回走动,而第五家阿泽家(没有妈妈)原来只有一道菜的饭桌上摆满了一桌子的菜……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很多人都会想到了自己的童年时代。尤其是像我这样在农村土生土长的孩子。我的小时候,村里大家的经济条件都不好,我家做了啥好吃的比如春卷,馅饼什么的我妈妈就会让我送到邻居家尝尝,邻居家有了让小孩子嘴馋的吃食也会送我一些尝尝。那时候的夏天,我们晚饭都会端着碗,乘着自家的饭菜,大家伙儿挤到葡萄架下或者那个有风的凉快胡同里边边吃边聊,甚至我从我的碗里夹块鸡蛋给你你从你的碗里挑几片青菜叶子给我。
原来韩国的首尔都市胡同里,和中国的农村小巷里,都是一样的生活。
我现在清楚地记得,当我在上小学的时候,我家还是那种比较陈旧的瓦房。我们家自从搬到现在住的地方后,有几年附近是没有邻居的,与村里前面的房子隔开了。因此,我家这地方,在那时候是非常通风的,而且恰恰我家有个后院,堂屋和后院之间开了一道后门,夏天最热的中午,从东边吹过来的风凉爽惬意催人入眠。那时候家里的房子虽然简陋,可是基本上一年四季每天都有人到家里跟我妈唠嗑或者只是来坐坐喝口茶,在夏季的这个时候更是“人满为患”。来乘凉的爷爷跟我讲他的糟心事,路过我家去山里放牛的人来我家讨杯水喝,大山深处的人翻山越岭下山后累了到我家歇歇……
可能是因为我家当年所处的地理位置之特殊罢,家里经常有一些邻里或者是远处的认识或不认识的人前来坐一坐。也许也正是那段时间,我养成了喜欢跟不同年龄的人交谈的习惯,到现在仍然能跟任何年龄的人聊得来。
后来,大家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好,我家盖了房子,我家周围搬来了很多邻居,但是,总觉得,我家再也没有当年旧瓦房里的人气。
也许我们身边的小孩子再也不会看着别人家炸的麻花儿流口水了,想吃什么父母马上就去超市买;也许我们不再习惯端着碗去隔壁家蹭菜吃了,我们会觉得这样有点尴尬或者只是没有了任何做这样的事情的乐趣。
那些缺失了的场景常常让人想回到过去,但是庆幸的是,如果邻居家除了什么事遇到什么麻烦,我们还是会义不容辞的去搭一把手,就像德善、正焕、善宇、娃娃鱼的爸妈会像阿泽的爸爸一样担心他乘坐的飞机失事,也会有大家一起帮助实现“珍珠”一样的小孩子的小小愿望的简单的善意。
关于大人和父母
德善的奶奶去世的时候,他们一家赶到了乡下奶奶家,当时她不明白为什么亲生母亲去世了之后,她的爸爸和两位姑姑还像没事人一样和亲戚们畅谈欢笑,两位姑姑还在互相显弄自己的金银首饰。
知道她看到她远在美国的伯父赶到家,跟爸爸和姑姑们拥抱在一起失声痛哭的时候她才明白,大人们只是把自己的痛苦藏在了心里。忍着。
我曾经也多次有过同样的疑惑,我们这边农村的风俗,去世了的人家里会摆酒席,宴请各路的亲戚朋友,大家聚在一起大吃大喝,我们叫做“吃大肉”。我从小就怀着这个疑惑,我曾亲眼看见一个房间里失去亲人的大人们眼睛红肿,神情悲恸,而一墙之隔的地方,亲戚们在畅谈欢笑,玩扑克打麻将不亦乐乎。悲与喜,在我心里,形成一种我所理解不了的强烈对比。
前年暑假,我外婆去世了。从学校赶到她家参加葬礼的时候,我看到了出棺那几天,我的舅舅舅妈,姨夫姨妈,表哥表嫂表姐们每天为丧事忙碌到很晚。但同时我也看到了她们互相在埋怨自己做了什么什么事腿有多酸睡的多不好身体多不舒服。我当时心里是极度难受和不解的,外婆是他们的母亲、婆婆、或者奶奶,亲人的最后一程,再累也是心甘情愿的,有什么可攀比?
那时候我默默地看到我妈妈没有说什么。她是外婆唯一一个嫁的比较远的女儿,小时候她骑着高高的老式自行车载着我去外婆家的小山村的时候,我觉得那是一段山高水长同时又十分欢欣的路程。就在那个小山村里,我度过了一半的童年时光。
我到外婆家之前就看到妈妈的眼睛是肿着的。在外婆家的时候,大家安慰舅舅们,因为老人是寿寝正终的,不必太难过。外婆享年89岁。
在外婆家的时候我一滴眼泪都没有掉。我当时只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却没有想哭的感觉。直到丧事完毕,回到自己家里的时候,我在夜里竟忍不住失声痛哭,为了不让妈妈听到,我一直压抑自己,不过她还是隔着两扇门听到了,叫唤着我的名字 。
大人们应该都有在不被别人看到的角落里,像孩子一样失声痛哭罢。
我们常常跟父母有代沟,觉得没法交流。当我们看到德善的爸爸在她因为身为“老二”没有享受到和姐姐弟弟同样的关心而发脾气后偷偷地为德善单独准备了一个生日蛋糕,德善妈妈为了在警察面前维护因示威可能会被抓的宝拉不顾自己在雨中流血的脚趾的时候仿佛看到了很多时候我们的爸妈。而当宝拉离家去研修院的时候一个人等在路边的爸爸给她递上一包药嘱咐她注意身体的时候我们放佛看到了很多个不懂怎样和孩子交心但是默默用行动关爱孩子的笨拙的父亲。
父母从来都是用自己脆弱的身体奋不顾身地保护孩子。而孩子对待父母呢?
相信有很多人看到宝拉婚礼上的那幕时泪如泉涌: 爸爸穿着比自己脚大许多的鞋参加女儿的婚礼,还谎称很合适,就那样笨拙地紧张地走过地毯,只因这是女儿买的。他没有任何责怪女儿的意思,相反这双不合脚的鞋象征着女儿的心意,虽然不舒服却很幸福。
而我们是否也和宝拉一样,因为自己对父母不够的关心了解而充满愧疚?
关于爱情和友情
到了最后一集,我还执拗地希望德善的爱情故事再来一个转折,我到最后还不愿相信最后跟德善在一起的是崔泽,而不是狗正八。
当然,这只是剧外的我的一片私心。我也不想猜测剧作者的意图。其实无论德善最后跟谁在一起,都丝毫不会减少这部剧带给我们的温暖。
剧中的爱情好像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情节,德善和宝拉都嫁给了隔壁家从小认识的玩伴,德善的好朋友曼玉则嫁给了德善的邻居傻大哥正峰。
不背弃友情的爱情,真实,动人而又浪漫。
正如45岁的正焕回忆时说的,开始的时候他以为是时机阻断了他和德善之间的爱情,后来才明白,阻断了他们之间爱情的是他一次次的犹豫。所以最后他的告白,只是当做是开了个玩笑被说出来。他上学的时候在家门口等德善一个小时佯装自己在系鞋带或者等善宇,他等到德善睡醒后从自习室回到了家才放心地睡觉,他为她买的她最期待的粉红手套,下雨的时候给她送伞。明明很在乎很关心却装作无所谓的样子。而在德善对他有所示好的时候他又在犹豫,装作冷漠地回应她。因为他发现他的好朋友阿泽也喜欢德善。
崔泽是被大家一直保护着的,他看似柔弱不谙世事过分简单,但是却是内心非常深沉,默默地爱护着包容着身边的人。他简单,所以他敢于跟其他人直白的表达自己喜欢作为女人的德善,但是当他发现正焕喜欢德善的时候,也默默地退缩了一次。
六年后,当两个人都想面对自己内心的时候,正焕仍然是错过了。
看惯了电视里和现实里朋友为了同一个喜欢的人而反目成仇,因此看到两个男生为了维护彼此友谊,因为爱护自己的朋友而犹豫追求喜欢的女生,我觉得十分动容。
我喜欢剧中的每一个角色和每一段爱情。宝拉和善宇,曼玉和正峰都是我们大多数人所梦想的爱情的状态,两个人互相喜欢需要克服一些苦难经历一段时间最后而走到一起。
对于崔泽,善良简单的人有美好的结局我们也觉得是好的。
对于德善,我们可能会猜测如果她跟正焕在一起呢?应该也比较幸福吧?
但是这世上没有如果。
而我们中很多人,看完这部剧还是会温暖感动的同时又隐隐作痛。因为也许和正焕一样,我们曾经因为犹豫错过了某个人,而你之所以犹豫是因为善良和爱。
我笃定地认为,正焕终有一天也会拥有自己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