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要切实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支持基层干部大胆干事、树立威信,支持群众依靠自身力量解决社会治理中的问题”。在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唯有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整治形式主义,以精准有效的举措为基层赋能,才能让治理体系释放更大效能,让基层一线迸发更强活力。
靶向发力,剔除形式主义“虚浮病灶”。形式主义之所以顽固,在于其常穿“隐身衣”、玩“变形记”,从“文山会海”到“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从“留痕主义”到“数据造假”,不仅消耗基层精力,更寒了民心、伤了根基。整治形式主义必须找准“病灶”、开对“药方”,既要聚焦督查检查考核过多过频等“显性问题”,用好“政务服务平台”实现“一次走访、综合会诊”,也要紧盯“指尖上的负担”,整合基层履职事项、精简填报事项,让基层干部从“打卡留痕”回归“干事留绩”。当“靶向治疗”取代“撒网式整改”,当“实效导向”覆盖“纸面考核”,基层治理才能轻装上阵、行稳致远。
刀刃向内,破解基层负担“沉疴积弊”。为基层减负,关键在破除“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被动局面。从精简考核指标抓起,就是让干部有更多时间走村入户,探索建立“无会周”“无扰日”制度,让基层摆脱“开会半小时、准备三小时”的怪圈。然而,减负绝非“减责”,实为“松绑”。既要通过权责清单厘清“属地管理”边界,杜绝“责任甩锅”,也要推进资源下沉、力量下沉,让基层“有人办事、有权管事、有资源成事”。当“文件旅行”变成“脚步丈量”,当“表格报表”转为“民情账本”,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才能真正畅通无阻。
撑腰鼓劲,激活干部干事“源头活水”。基层干部是治理一线的“操盘手”,为基层减负更要为干部赋能。应探索建立“容错纠错正面清单”,对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明确免责边界”,健全“一线培养法”,将表现突出的干部优先纳入晋升梯队,多措并举让“想干事的人有舞台,能干事的人有奔头”。“减负”与“赋能”双管齐下,既要通过心理疏导、待遇保障解决“后顾之忧”,更要搭建“微改革”“微创新”实践平台,鼓励基层干部在网格治理、矛盾调解等一线“蹚新路、破难题”。当基层干部从“疲于应付”转向“主动作为”,从“机械执行”变为“创新破题”,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就能焕发蓬勃生机。
破除形式主义非一日之功,激发治理活力需久久为功。唯有持续向“虚”开刀、为“实”赋能,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让群众自治“活力涌流”,才能在社会治理的答卷上写下“实干为民”的厚重篇章,让基层治理既有“力度”更有“温度”,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筑牢坚实根基、注入永续动力。(新疆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委组织部 宋帅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