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要画二次创作【直播】

最近由于需要宣传新出的教程,在某宝上和一些美术用品的店铺进行了合作,做了时长约两小时的直播课。

直播的主要内容是用油画棒Q版的方式,对大家比较熟悉的世界名画的形象进行二次创作,比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比如梵高自画像。另外还准备了莫奈的自画像,米开朗基罗的大卫雕塑像以及维纳斯(波提切利版本)。

合集

在我为了直播课做准备的时候,突然意识到:我可能是全网第一个用油画棒画Q版大卫的。说的只是可能,因为我也并没有完全浏览全网的Q版大卫(笑),顺带跟大家分享一位广州设计爱好者的作品《恶搞大卫的100种方法》

对于平面的二次创作来说,立体的大卫雕塑像存在更多的角度,比起蒙娜丽莎这样有知名度的平面人像,不容易与观众产生共鸣———在正式直播之前,我已经有了一定的设想。并且能够大概的知道哪些形象会更受观众的欢迎。对于我个人来说,这次是一个正式的商业合作,所以更需要去重视观众的感受,而并不是单纯的“自嗨”。

但是,直播课也需要一定的“自嗨”,于是在绘画以外的我还另外做了一些准备。我整理了画作以及画家的生活经历,背景历史常识,或是一些比较有趣的故事。在直播的过程中,除了讲解绘画技巧以外,还跟大家分享了这些内容。一开始还是比较紧张的,甚至会出现一些口误,比如把“莫奈”说成了“莫内”,哈哈。

直播结束之后,朋友们纷纷发来消息“你会的好多啊…”,“普通话标准”“声音好听”,多少也是有些虚荣心得到了满足。这样的满足能够正面刺激我的下一次努力备课。

相信对于国内的大部分同志来说,直播已经是一种常见的输出方式。直播的内容涵盖了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KS打着“拥抱每一种生活”,成功地扎根草根百姓的生活中,让每个接触到它的人,都有了输出的欲望。个人通过观察和实践,不得不认可这样的道理:能够发光发热的输出,背后都少不了长久的积累。

同时,也会看到一些直播背后的“问题”,在短视频盛行的趋势下,观众们对直播的爆点吸引力和内容专注力都大不如前。越是容易在大众中流传的,越容易同质化,简单化,甚至“恶俗化”。创作者和观众之间的相互关系,有时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关于这一点,在不同的平台上都有人从不同的角度做出分析,而今天我主要是从二次创作的角度来说明,我对直播和短视频创作的一些小心得。

终于可以回答标题了:我为什么要画二次创作?

能够被用来做二次创作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大众所熟悉的,或者说在这个圈子里面比较经典的代表作——人们普遍会喜欢带来熟悉感觉的事情。观众第一眼能够认出,这是“蒙娜丽莎”,心里就会得到一种初始的满足。但如果只是照搬原作,这样的满足会逐渐消失。而二次创作能够带来一定的新鲜感。以上是我从观众的角度去模拟的心理感受。

而对创作者来说,二次创作有助于学习了解更多不同类型的画家和他们的作品,且不需要勉强自己完全复刻原作。一种较为轻松的,甚至幽默的心态去学习,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的体验呢?

于是我选择将这种二次创作的过程作为直播内容,希望能够将这种体验传达给屏幕外的观众。如果能够鼓励对这方面感兴趣的朋友做出行动,那我的小小虚荣心大概会再次膨胀。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