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及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最近又重拾心理学的书籍,欧文亚隆的三本经典之作,刚刚读了《妈妈及生命的意义》第三章就忍不住想要写读后感,阅读过程中有几个很强烈的感受,一是,原来他们也有重男轻女的思想,他们也有严格要求甚至过份批判孩子的家长,导致孩子会常常寻求认同,他们的父母也是希望被子女赡养并且一心扑在孩子身上,成为奉献型父母,这与中国父母没有任何不同。但是为什么我会印象中总是觉得国外的家长都相对开明,常常鼓励赞美孩子,而且父母有自己的生活,并不会为孩子奉献一生,而是十八岁就让孩子独立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刻板印象,让我突然觉得自己好像真是读书太少,受到影视剧和各种鸡汤文的影响?还是我现在看到的是个案呢?但我想作者作为一个心理学家以自己真实的从业经验写的,应该是较为普通常见的,否则就会特别说明了吧。这一点真是挺颠覆我既有观念的。二是,原来国外的心理咨询也是这样,他们的医疗体系也存在众多问题。他们的团体治疗中也出现了很难解决的问题,即使是很著名的医院,很著名的精神病医师都让我觉得不过如此,在敬畏的同时突然觉得真不神秘。可能原来我想的太过理想了,而且一度觉得是我们自己的专业水平不够,然而仅仅读了第三章我就觉得,这才是真实的共通的现状啊!

从他的几个文中的问答便可知一二:问医院精神病房治疗团体的寿命有多长?一次。问我们的医师怎么保持神智健全?答学会虚伪。

还有一个感受,就是国外的社工服务或软性的医疗服务是很普遍且很无孔不入的,我们还在做基本的兜底保障时他们做到了覆盖软性精神层面的服务,虽然问题诸多,效果或许也是层次不齐,但是这也是各类制度下的可能无法避免的弊端。客观的看待就好。

最后,与我自己而言,我似乎真的慢慢确定了自己想要研究的方向,社会服务!

比如社会服务与心理学,与社工的区别是什么,能够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如何去做等等,容我慢慢思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