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的“盐味”—“老盐场”,用现代的方式回忆过去

自贡,为祖国“带盐”。

自贡有盐,还有更多的东西。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曾经的繁忙、热闹,都慢慢变得触不可及。


但留下来的,都成了永恒。

自贡这片土地孕育了宝贵又丰富的地下卤水:井盐的原料。一代代盐工,通过勤劳和智慧,把卤水从地下几百甚至上千米抽出,烧制、晾晒,最终制成盐。

一些盐井尤为有名,贡井、自流井、燊海井……

在生产力不高的年代,凿井和抽卤几乎都靠人力完成,因此自贡到处都能见到大大小小的天车、竹制的运输管道、制盐运盐的工人。后来,牛慢慢替代了人力凿井和抽卤,也就有了副产品灯影牛肉、大安烧牛肉……

自贡的井盐,不仅供给家乡,还通过釜溪河上密密麻麻的小船运往全国各地。

盐为自贡带来了无数财富,也让自贡诠释了什么叫大仁大义。在国家有难时,自贡的盐商们见到部队就从窗口扔出钱粮,甚至都不让人见到他们的样子。

自贡人,就是耿直的。就像自贡的盐帮菜,火辣辣的、有盐有味。

盐,没它不行,少了不行,多了也不行,但这“少”和“多”之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好。就像中国哲学,永远追求的就是动态中的恰到好处,那种平和宁静地对待变化的中庸。

到今天,现代化的制盐车间效率极高,盐也超出食用的功能,淌出了新的天地。自贡林立的天车已经被拆得所剩无几,“燊海井”进了博物馆,“贡井”和“自流井”也只作为地名存在。

1957年,这里叫“大坟堡盐场”。

后来,社会的发展把这里变成了“大安盐厂”。

2020年,这里叫“老盐场”。

作为曾经最先进的制盐工厂,它已经寿终正寝。但作为一个饱含历史韵味又踩准现代节奏的“艺术区” ,它是今天的你我偏爱的文艺和摇滚。

有些斑驳,但并不苍凉,甚至蕴含着深沉的能量。

相信,再过好多好多年,天车、盐井、盐,也是自贡和自贡人的印记。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