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游戏力是四年前了,孩子一岁多,我发现我的孩子是一个敏感慢热的孩子,容易紧张,做事情非常谨慎,这种孩子在成人社会里是被认为胆小、退缩、缺乏勇气的,虽然心里明白任何个性都具有自己的特性,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但是在目前普世价值观念中,更认同勇敢、有冲劲的孩子,他们得到的机会也会越多。所以,我曾经一度非常焦虑,试图通过后天的干预让孩子变得勇敢、外向。
后来,读了游戏力这本书,践行游戏力,对我帮助特别大,这本书主题内容特别简单,就是通过游戏语言跟孩子互动,轻推孩子。几点收获分享给大家:
1、科学认识大脑的结构和分工,了解行为背后的原因。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蹦极或走玻璃桥的经历,走玻璃桥的时候,你知道我很安全,但是还是很害怕。你知道为什么吗?
因为人的大脑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理智脑,一部分是本能脑,理智脑掌控语言、逻辑,本能脑掌握情绪、感受。了解大脑结构是我们了解自己和孩子的基础。你知道自己很安全,但是走在玻璃桥上还是害怕,这就是本能脑在起作用的原因。对大部分孩子来说,理智脑还没有发展到成熟状态,行为主要受本能脑控制,所以孩子会表现出退缩、紧张、磨蹭、逃避等行为。
2、家长要做正确的外部调节器,而不是加压器。
我们经常会自认为给了孩子鼓励,其实不然。比如我孩子两岁多的时候,我带他去海边,平时爱玩水爱玩沙的孩子感到害怕,我跑到水里,亲身示范给他看,说:你看妈妈很安全,这里很安全,不用害怕。但是他还是害怕,不愿意下水踏浪。类似的情况很多,这些家长脱口而出的话自以为是鼓励,其实是完全无效的,因为人的本能脑不能识别语言系统,反而是你说这些话的时候传递的轻视、甚至厌烦的态度会迅速传递给孩子,这不仅不能缓解孩子当时的害怕情绪,还会加强孩子的负面情绪。
要做正确的外部调节器其实很简单,就是不用语言,而是通过肢体语言、眼神等传递勇气和鼓励给使用本能脑的孩子。
3、用游戏加强跟孩子的情感连接,轻推孩子,成为孩子真正信任的人。
接触过正面管教、亲子时间管理课,都对情感连接非常熟悉,樊登读书会里也讲过非常多的亲子类的书籍,在很多书里面都提到了情感连接,大家都可以去听听。《游戏力》这本书里提出的,我认为是目前我使用起来最简单有效的方法,通过孩子最喜欢的游戏的方式,特别是最简单普通的打闹游戏,让孩子在打闹中放松心情。
游戏可以贯穿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结合孩子的兴趣点,发挥大人的创造力,随时随地开展。从消除早上起床气,到催促孩子刷牙、洗脸、吃饭、上学、做作业,都可以把唠叨催促变成好玩的游戏,我家早上起床就会玩帐篷穿衣或者机器人穿衣的游戏,刷牙会玩牙膏警察、牙齿大街的游戏,练钢琴会玩打败火星人游戏等等。这些游戏跟孩子的兴趣、读过的书籍有关,用得多了,随处都可以找到素材。
有次,我幼儿园放学我去接孩子上篮球课,孩子不愿意去,一会儿说没力气,一会儿说不高兴,总之各种借口各种理由。我顺势跟他玩了一个结合他当时最喜欢的西游记里的内容,编了一个打三色怪的游戏。终于开开心心的去上篮球课了。
我相信有好的感觉,才能进入正向循环,游戏力就是最直接地带孩子进入好感觉的利器。如果结合亲子时间管理的清单思维、时间饼图使用,游戏力就更加如虎添翼了。
今天的分享这只是游戏力I中很少一部分内容,游戏力现在有系列书籍可以帮助解决不同年龄阶段的问题,推荐给大家。
孩子的童年很短暂,让孩子多笑一笑吧。育儿育己,感恩大家。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