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娃娃的人应该都经历过这样的抓狂阶段——
突然有一天回到家发现,孩子就无师自通地变身艺术家,纸上、墙上、床上、甚至长得一身长毛的宠物也没能逃过他们画笔的痕迹……
有些父母选择了禁止孩子再动笔,当然也有父母选择了鼓励孩子多拿画笔。
成年人几乎看不懂初拿画笔的孩子究竟是画了什么?他们的画跟毕加索的画一样让人看不明白。这个小脑袋里究竟装了些什么?
我们人类的大脑分为左右脑,左脑处理认知、道理方面的问题,右脑处理情绪、感受方面的问题。
孩子天生右脑很发达,而左脑能力的慢慢建立则需要一定的时间。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面对小小的孩子,我们常常无法读懂他想表达的真实需求,因为他的左脑能力还未建全。
可是如果我们给小小的孩子一支笔,让他自由发挥,我们会发现他们都是善于使用图形思维和直觉能力的大师。
所以善用孩子的右脑能力,我们就能很好地发现孩子隐藏的天赋。
今天,我们带来一本关于绘画心理的书:《看画识童心:儿童绘画心理解析》。作者徐静茹将带领大家从孩子的各式绘画中,发现孩子隐藏的天赋。
一幅画而已,为什么可以解读孩子的心?
远古岩洞上的壁画,让我们知道了远古时的狩猎、祭祀、崇拜等等原始人的日常,他们把看到的情形,用简单的线条、符号、图案印在了岩壁上,这是原始人最早的表达方式,后来才会用文字说话。
孩子刚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就像这些原始人一样,看到什么,心里想什么,就会自由自在地画出什么。
他在还不会说话的时候,就用这种潜意识的语言在向周围的人表达,并且不会在画里说谎。
记得很多年以前,TVB曾有一部关于破案的连续剧,小女孩在看到自己的母亲被杀之后,开始失语并自闭,当这个孩子偶遇到来乡下散心的女主后,在女主的开导下,开始能画一些简单的图画去表达她无法说出口的情绪。有一天,小女孩子隔着栏栅的窗口,向楼下女主展示了仅有几个简单的几何图形组合成的一幅画,通过对这些图画的解读,最终警方破获了这场谋杀案。
如果我们能发动右脑,发挥成年人有限的直觉思维能力,还是能从孩子的画中,解读出他画这幅画时心里活动的大量信息的。
当我们想告诉孩子一些事情的时候,往往费尽口舌,他依然瞪着双眼望着你不知所以,但是如果我们用绘本的方式,就会让他们更容易接受。
甚至我们不用说,他们就看懂画里的意思并沉迷其中。
对于非常有兴趣的绘本,还会不停地看,反复地看,依然每次看都会随着画面的翻动,或开心,或随着画面悲伤。
读画这种能力是人类天生具有的,特别是孩子。
而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左脑能力在不断建立,长期使用推理、逻辑、分析等思维,很多人的这种能力逐渐已经退化。
毕加索曾说过的,“每次见到小孩子在街上、沥青路面或在墙上乱涂乱画,我都会停下脚步,他们笔下的东西往往令人感到意外,总可以让我学到一些东西……。”
孩子的画,是内心世界的真实还原。
究竟是什么样的画,才算适合解读孩子的内心?
成年人对画画的理解,认为画画的目的就是要学到某种技巧,一定要学会画什么。
前几年非常流行的涂色书,如《秘密花园》一类,有些家长也买了回来,本意是让孩子自己涂色配色玩,却发现孩子对这类书兴趣索然,根本提不起热情去上色。依然是该在哪乱涂就在哪涂,依然是大师级的画作完全看不懂。
带着孩子上绘画的兴趣班,老师安排指定的主题进行创作、临摹以及写生,课堂上孩子们学会了技巧,学会了配色,学会了远景近景的区别。
每当举行小型班级画展,我们一眼就能从所有孩子的画里挑选出家长公认最好的那一幅。而身边的孩子却选择了另一幅看起来颜色差这么一点,构图差这么一点的画认为最好。
这是在哪里相差了这么一个节拍导致无法同步?
本书的作者徐静茹老师告诉我们,孩子的潜意识都是很开放的,每天自由涂鸦绘画才是他最直接、最坦诚的晴雨表,这样的绘画才会给我们提供大量的信息。
成品书本上固定的图案,课堂上绘画的学习,因为有了指定的范围、要求的技巧,孩子在作画过程中不得不下意识地去遵守着这些规则而隐藏起自己最真实的想法,格式化的作品中,几近统一的样式,统一的色调。
幼儿园里的孩子,画的画基本不成形,要是让他们说一下,自己画的是什么,他会兴奋又滔滔不绝地告诉你,这是一条绿色的河流,边上长了一棵苹果树结满了紫色的苹果,每个苹果每天早上都会对树上的小鸟一家打招呼,当鸟妈妈鸟爸爸很勤劳地出去为小鸟们找食物的时候,满树的苹果都会陪窝里的小鸟聊天,这棵树很热闹就像我们教室一样……他们能把自己的画的内容编成一个在大人看来完全没有逻辑性的“完整的”故事,可是大人手中的纸上,分明只画了一条弯弯的曲线,一棵树和两只飞翔的鸟。
话说,大家还记得曾经突然在网络爆红起来的“杜甫很忙”系列吗?同样的杜甫在不同孩子的笔下可以是灌篮高手,可以是骑着扫帚飞行的巫师,可以化身为美国队长,可以举着手机比划剪刀手自拍……
在课堂上乱涂乱画课本似乎不太好,但对学习压力不小的孩子来说,这才是涂鸦时最坦诚的自己。
只有在自由涂鸦的空间里画出的画,才会让大人有机会走近他们的内心世界。
孩子的画在告诉我们怎么样的故事?
小孩子都喜欢看动画片。因为在动画片里他们能找到自己的影子。
如果让孩子画一个代表自己的动物,他们很自然地会画温柔,乖巧又聪明的小松鼠,小兔子,小狗,勇敢的熊大熊二等等。
电影《疯狂动物城》在上映以后,小兔子朱迪警官和一脸坏笑的狐尼克迅速赢得了大批萌娃粉丝。原来熟悉的萌萌兔子也会这么勇敢,原来童话里狡猾的狐狸也是正义善良的。
喜欢小兔子、小狐狸的孩子自然而然会想到自己,对这个角色产生强烈共鸣,再画出来的画也会带着她对小兔子、小狐狸最新的认知。
如果孩子的内心希望得到温暖或保护,就会画出超人、蜘蛛侠、钢铁侠这些强大的超级英雄。
如果让孩子画出他的家庭成员,往往画得最仔细的那位家庭成员,是日常她最熟悉并依赖的,而离他最远的那位家庭成员应该是陪伴最少的“熟悉的陌生人”。
画里的小动物、人物、故事情节,其实就是孩子内心深处的自己,以及自己身边最近发生的事。
从读懂到发现天赋
天赋是成长之前就已具备的成长特性。
有些孩子的天赋一眼就能看出来,而大部分的孩子的天赋还在等待我们通过日常来发掘,甚至一些特殊的孩子都有他自己的成长特性。
有些孩子在某个阶段,会重复不停地画同样的内容。
有的男孩子会迷上画恐龙,有的女孩子会迷上画美少女战士,有些孩子会迷上看某一部动画片。
这个时候的他们像专研课题一样,自己沉浸其中不厌其烦,对引起他们兴趣的东西反复看,反复专研,恐龙今天变成了其它颜色,给美少女战士增添了新魔法。
大人无法理解这种自己画给自己看的举动,反而会有一丝的担心,会不会对孩子产生智力上的影响?
其实我们成年人忽略了一点,这样对某一件事情的专注力,在自己身上未必还能找得到,而专注力往往是孩子将来在求学路上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
如果我们一次次粗鲁地打断这个阶段专注的他,长期下来,也许,我们再无法要求孩子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了。
有些孩子只需要你给他一张很大的纸,他就可以安静地在这张大纸上不断地画复杂的图案。
等他把这张纸画完,卷起来慢慢展开,他可以把每一部分的画面用讲故事的方法告诉你这张画里的故事起因、经过、结果。
而画这些复杂图案需要很长时间,也许好几天,但他并没有放弃未画完的画,哪怕因为中途被打断,也会很快再坐到未完成的画卷前继续他们的故事。
这些孩子往往有着极大的耐心与持续力,并伴随着强大的叙述能力。
有些特殊的孩子,例如《地球上的星星》中患有阅读障碍症的8岁的男孩伊夏,是在成年人眼中的问题儿童,又笨,又古怪,又慢吞吞,甚至连他的父母都已经忍无可忍地把他送往寄宿学校。
但寄宿学校美术老师尼克却从伊夏他画里读出了这个孩子内心的创造力与惊奇的世界。他告诉伊夏的父母,伊夏并不是问题儿童,只是,“他们的思维很独特,常常让人难以理解,一旦他们的成绩被世人所知,大家都震惊了。”
这些特殊的孩子拥有与常人不同的思维,如果得到好的发展,甚至可以成为一些领域的尖端人才。
美国心理学家莱伊曾说:用左脑的钥匙打开不了右脑的锁。
孩子除了说出来的语言,还可以用图画、色彩、各种符号来表达多种情感,只是,成年人不但缺少了耐心与发现的眼睛,还一直喜欢用自己的左脑思维去开启孩子的右脑。
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孩子的画,需要我们这些忙碌于乏味生活琐事中的成年人,发动起我们的右脑去破译、去倾听孩子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