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了李银河老师发表的《我是一个浅薄的人》,深有同感。不过想说的是,李老师是大家,所以才有成百上千的评论。我在一年前写的《人活着的意义》,与李老师关于人生意义的认识完全相同,只是身微言轻而已。原文如下,有见识者可以对比:
2020-12-03 23:04
生活的美好到底在哪里,该怎样去寻觅。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该怎样活着。这些哲学社会科学关注的话题,常人其实也在用不同的方式思考,在用不同的实践回答。其实从古至今,无数的哲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艺术家都给出了不同的回答。人们为什么还会不停地发问呢?这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太过博大、太过简单却无比的复杂。没有一个圣人哲人和专家的结论和回答能令百姓大众感到满意,或者说可以作为人生指南一般让人遵从。许多高大上的人生楷模,不只令人望而生畏,甚至于觉得那样的人生信条是扼杀人的本性。自己在几年前的微信里已经对此有充分的阐述。人活在这个尘世本质上的确是毫无意义的。人生如梦四个字已经十分形象的概括了它的实质。梦是什么?它不同于梦想。谁会觉得一个睡梦有什么实际意义,有什么具体的意义?既然人生和做个梦一样,那还有什么意义?但它具有相对的意义,那就是既然来到了尘世,就不在由你。你的到来不是你做主,而是社会关系决定的。这个社会关系先是生下了你,然后又不停的影响你,直到你离开这个尘世,彻底脱离所有的社会关系为止。当你开始明白了人生本质上没有任何意义的时候,你已经深深陷入社会关系的网络之中。即使你明白人生没有任何意义,你也很难作出自由的选择。(当然也有例外,有人能果断的选择离开人世,但未必仅仅因为看清了人活着的意义,因为你已经包裹在社会关系之中)社会关系决定了每一个活着的人必然受到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和制约。这样你只能活在相对的人生意义之中。这个相对的意义虽然面临着许许多多的规则和制约,但每一个人活着的意义却完全不同,千差万别。几乎没有任何人是完全相似或者是完全相同的。相对的人生意义如此千差万别,结果确是同一的,即终归死亡。死亡对于死者本身来说,就是️一切归零。不论后人如何评价他,不论他死后的影响是什么,对他也是毫无意义的,因为泉下无知。所有他留在人世的一切,又都溶入在社会关系之中,只会影响活着的人。人们期盼死去的人泉下有知只能是美好的愿望而已。人们老说死去的人会活在生者的心中,这个不假,可几曾见生者能活在死者的心中?显然不能。既然不能,那么不论活着的人如何颂扬或者贬损死去的人,就只能对生者产生影响,但对于死去的人而言,自然毫无意义。亡者已亡,不论活着的人如何真诚,如何表演,如何歇斯底里、如何痛不欲生,都只能是给活着的人看,对活着的人产生影响而已。尽管如此,看透人生本质意义的人虽然不少,但面对人生的相对意义却难以逍遥。一旦陷入这相对意义里,就无法超脱。无法抗拒《好了歌》里的某一条或者多条。 大约我们所有的普通人,或者说俗人,就是由于社会关系影响下的相对人生意义从而做不了神仙,从而怕死的。普通人做不了神仙和怕死的道理几乎是一样的。首先做不了神仙是因为放不下俗世的某些牵挂,而怕死同样是放不下尘世的某些挂牵。虽然每一个人的牵挂是完全不一样的,但归根结底是一样的。敢于放弃一切牵挂,勇于终结生命,这本身就意味着具备了做神仙的条件。神仙谁人真的见过?不可能有人见过。说世间高人见过,分明是灵人哄笨人呢!就依神话传说中的故事,神仙也不会生活在凡间的。神仙只是人们出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虚构出的完全自由的形象。如果说一个人勇于就死,说他去做神仙了又有何不妥呢?反正离开了尘世,你说他到那里去了均可,你说他做了什么均可。没有人可以用证据来反驳。神仙大约是天姿聪明的圣人哲人在愚弄芸芸众生而已。因为圣人哲人知道凡夫俗子的困窘,社会关系对普通人的影响和制约是根深蒂固的。所谓法律道德、所谓责任义务、所谓功名利禄、以及其他的一切,都会让每一个人产生深深的留恋,更有对疾病过程和后果的无比恐惧,谁个是放得下的主呢?真有能放得下的个别人就是出了家,当了和尚道士,也还是在尘世啊。只不过是换了另一种方式而已。仍然没有逃脱可悲的人生相对意义。
在相对的人生意义确定之后,人类便开始逐渐的适应、变化和发展。在原始社会,由于社会关系比较简单,物质生活比较简陋所以人们活的也轻松淳朴。大约只是丛林法则在起作用。而到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进而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和现代社会,随着文化和文明的到来,大多数人日益被各自国家的主流文化和社会价值所潜移默化,少数人则被大多数人的意志和规则所强奸。大多数人或者统治阶级所推崇的社会准则,被认为是唯一正确和必须遵从的。少数人的意志显然是被否定、被扼杀的对象。这个从表面上看,似乎合乎道理和逻辑。但从另一个角度讲,又是不合理的。因为真理也可能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或者未必就不在少数人手中。但是为了社会的稳定和谐,就必须牺牲这些少数人的意愿。少数人为了自保或者减少不必要的麻烦,也会屈服臣服于多数人或统治阶级。就是这样长此一往,相对的人生意义便逐渐的形成,且不断随着时代发展和变迁而有所变化、有所不同。一个历史时期都有所谓官方推崇的人物来代表人生意义。并号召人们以之为榜样去生活。记得小时候对人生意义的理解曾源于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那段话:“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并且以此砺志了近大半生。即便是现在仍然称得起是正能量。后来还有学雷锋活动等等。把人活着的意义推崇到就是为了别人活得更幸福的高度,这做为一种宣传引导,做为一个楷模肯定有示范作用。但大多数人很难有这么高的境界。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西方文化中以人为本的渗透和影响,就更加难以被接受了。每一个人实际上都在按照自己对人生相对意义的理解在活着。至于活的怎么样,也只有自己最清楚了。
附李银河老师原文:《我是一个浅薄的人》
常常被人讥为浅薄,自己也觉得这个世界上确实没有什么东西是深奥难懂的(除了自然科学)。在我看来,如果祛除故弄玄虚的成分,所有的人生道理和社会原理都是简单明确的。
福山的历史终结论有什么深奥的道理?只不过提出了一种社会发展的普世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又有什么深奥的道理?不过是一个对生产利润分配的解释。许多所谓社会科学的规律,只是人们对于社会现象、社会运转、社会发展的某种假说而已,比较站得住脚的,有历史和现实中的事实依据,可以证实;有的假说不符合历史发展与社会现实,已被证伪。如此而已,有何深奥之处?
人生的道理与对社会现象的理解相比,就更加浅显。在最近几十年间,宇宙的基本事实已经被人类知晓,所有的宗教创世说、造人说不攻自破,什么夏娃是亚当的一根肋骨造的,什么人是女娲用泥巴捏的,什么轮回转世,什么天堂地狱,全都没法再信了,剩下的还有什么了?人不过是一些细胞组成的一个生物体,有欲望,须满足;有意识,可以思考;死后一切回零,除了身体的分子散落各处之外,灵魂彻底消失。如此而已,岂有他哉?这有什么可深奥的?
有些浅显的道理,人从情感上难以接受,但是当一切已经无可辩驳之后,也只能默默承认,承受。比如,人死后没有灵魂,这一点令人难以接受,但是最终也不得不接受;再如,人生没有意义,这一点听着实在扎耳朵,这个事实令人不忍直视。但是从宏观上看,这是事实,即使你不敢正视,偷偷用余光瞥一眼,也能看得一清二楚。索性大大方方地直接瞪着这个事实,把它大声地说出来,又能怎样呢?
许多人念经,参禅,出家,去思考人生的意义,除了它的无意义这一宏观事实之外,能想出什么来呢?参禅的那些公案都用谜语的形式反复说着这个道理,或者干脆说,它什么也没说,也不必说。最简单最明确的事实就明摆在那里,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唯一可以解忧的,不过是从微观角度自己为自己的生命赋予一点意义:自我实现。有的人的自我实现是生个孩子,把他养大;有的人的自我实现是写本小说;有的人的自我实现是爱上一个人。三万多天而已,想做什么就做点什么,什么都不想做就什么都别做,像个禅师那样,打坐,参禅。
的确是够浅薄的。真的很惭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