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辛舌代。请尊重著作权,转发或引用时不要删改作者名称)
我这里想说的,并不是人生是否有意义的宏观哲学问题,而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时难以避免的一种负面情绪和精神状态。人生在世一辈子,常常都会受到这种无聊状态的困扰。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曾经表达过一种说法,认为人生就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得到满足人会感觉痛苦,但是满足了人就会感觉无聊,而人生就在这两者之间来回摆动。这种说法似乎把人生过于简单化了一点。
不过,无聊确实是周期性的,每过一段时间,它都会来拜访我们。对于女性来说,其天生的生理周期所带来的负面情绪和精神状态,倒是能够做一定的原因解释。现在也有人说,尽管男性不像女性那样有明显的物理表现,但是其实他们也是有类似的生理周期所引起的起伏变化,包括其带来的负面情绪和精神状态。
不管怎样,无论是多么有雄心壮志的人,或者是日理万机的人,也无论平时表现得多么积极阳光的人,都会有被无聊侵袭的时候。在这方面,不同人之间的区别只在于:有的人无聊的次数会多一些或受无聊影响的时间会长一些或程度会深一些,而有的人无聊的次数会少一些或受无聊影响的时间会短一些或程度会浅一些;有的人会轻易和明显地表现出无聊,而有的人则会尽量在人前不轻易或明显地表现出无聊。
当无聊来临时,人们会手足无措,不知道应该去做什么,内心中会充满一种空虚的烦躁,什么清晰的思路也没有了,什么也不想去做。
这时候,如果这个人本来有很多客观上必须做的家庭和社会事务,那么尽管他或她心理上还是会有抵触,也会尽量回避和减少,但是事到临头,往往还是会至少去做一些那样的事情的。
否则,如果本来没有很多客观上必须做的家庭和社会事务,这时候人们就尤其有如何熬过这种无聊的精神和情绪状态的问题,即人们需要想办法打发掉手上的感觉无聊的时光。
最简单的,当然是什么也不做。但是即使什么也不做,如果头脑还是清醒的,人仍然会无聊得非常难受。因此,人们通常都是要去积极地做一些事情。
而可以做的事情,可能是直接针对情绪的,即马上可以用强力带来的另一种情绪,去取代无聊的情绪。最直接的,当然就是在西方或者受西方影响的地方,现在尤其在年轻人中比较流行的吸毒,包括食用各种药物性质的东西,其实那也包括比较普通的吸烟和喝酒之类的事情。
另一种不借助药物之类的东西帮忙的方法,就是让自己马上进入客观上与无聊相反的情绪氛围,比如说唱歌、跳舞、听音乐等等。
大家都知道药物之类的东西,对人体是有害的。而其它人们这时候可以作为无聊应对措施去做的事情,也既可能是有害的,也可能是有益的。
即使是无害的事情,或者至少当时看不出有什么明显害处的事情,也既有可能是完全消磨时光的事情,也有可能是在消磨时光的同时,还能使得人在某些方面有所提高和进步,因此是更有益的事情。不过对于哪些是能使得人们有所提高和进步的、有益的事情,则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比如说玩一些游戏,有的人可能认为那是纯粹消磨时光的事情,但是有的人则可能认为,只要不过份、不负面影响人的正常学习、工作和生活,那就也是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的事情。
既然无聊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事情,人们就应该有妥善的应对方法,以尽量减少无聊的次数和每次延续的时长及其影响的程度。首先,人们应该在不损害身心健康的前提下,尽量多给自己安排和设立最好是每天都有的、必须做的工作、学习或生活方面的事情,而且最好是在做那些事情时,身旁会有别人(这样就可以增加比自己一个人独自做事时更多的各种考量因素,从而更不容易放弃)。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你一旦忙了起来,也就没有时间感觉无聊了。
但是即使在那样的情况下,无聊还是会有来袭的时候。这时,人们就应该首先在理智上认识到,无聊是生活中正常出现的一种打扰;然后找到能够马上转移自己情绪的有益无害的事情,比如听音乐、运动、看电影,等等,并且马上就去做。即使是想要消磨掉一段无聊的时间,也最好是去做一些在消磨时间的同时,至少自己会认为,那也是能使得自己有所提高和进步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