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谜团吸引着后人不断探索,杨贵妃的生死之谜便是其中之一。这位与唐玄宗谱写了一段缠绵悱恻爱情故事的女子,她的命运转折充满戏剧性,尤其是马嵬坡之变,让她的结局扑朔迷离。一千多年来,人们对杨贵妃是否真的被赐死争论不休,今天咱们就来好好唠唠这其中的门道。
唐玄宗时期,唐朝国力强盛,歌舞升平,杨贵妃凭借倾国倾城的容貌和能歌善舞的才艺,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白居易在《长恨歌》里的这段描写,生动展现了杨贵妃受宠的场景。可谁能想到,繁华背后,危机四伏。公元 755 年,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以 “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这场叛乱如同一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打破了唐朝原有的安稳,叛军一路势如破竹,很快便逼近长安。
唐玄宗在惊慌失措之下,带着杨贵妃、杨国忠等一行人逃离长安,向蜀中进发。当他们行至马嵬坡时,发生了一件改变杨贵妃命运的大事。当时,随行的禁军将士又饥又疲,心中满是愤怒。他们认为,这场叛乱的罪魁祸首是杨国忠,于是在龙武大将军陈玄礼的带领下发动哗变,杀死了杨国忠。但事情并未就此结束,将士们深知杨贵妃与杨国忠关系密切,且深受唐玄宗宠爱,担心日后遭到报复,便强烈要求唐玄宗赐死杨贵妃,以绝后患。
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唐玄宗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一边是自己深爱的女人,一边是护卫自己安全、决定自己命运的禁军。最终,在高力士等人的劝说下,唐玄宗无奈做出了选择。
据《旧唐书》记载:“上即命力士赐贵妃自尽。”《资治通鉴》中也有类似记载:“上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
从这些史料来看,杨贵妃似乎确实在马嵬坡被赐死,香消玉殒。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对这一说法产生了怀疑。首先,史书记载过于简略。堂堂一位宠冠六宫的贵妃,关于她死亡的过程,正史上却只是寥寥数语,没有详细描述她是如何被缢死、由谁执行等关键细节,这实在不符合常理。其次,马嵬坡至今也没有确凿的杨贵妃墓地。后来在陕西兴平虽有一座 “贵妃墓”,但并无可靠文献能证明那就是她真正的埋骨之地。一个在历史上如此重要的人物,若真死于马嵬坡,却没有与之对应的正史、墓志铭或供奉仪式,实在令人费解。
民间传说和一些野史,更是为杨贵妃的生死之谜增添了许多神秘色彩。
有一种说法称,杨贵妃并未死去,而是由替身代为受死。当时,高力士为了救杨贵妃,找来一位与她容貌相似的宫女,将其缢杀,而杨贵妃则在亲信的护送下,秘密南逃。还有人认为,杨贵妃乘船远渡日本。在日本山口县久津村,至今保存着杨贵妃墓和纪念堂。据说,杨贵妃东渡后,在日本传授技艺,受到当地民众的尊敬,其后代也在日本繁衍生息。日本著名影星山口百惠,甚至曾公开声称自己是杨贵妃的后裔。此外,还有观点认为,杨贵妃可能逃到了四川。
安史之乱后,蜀中相对安定,且杨贵妃与蜀中本就有一定渊源,相传她在蜀中隐姓埋名,度过了余生。当地流传的一些与杨贵妃有关的传说和遗迹,也为这一说法增添了可信度。更有大胆推测,杨贵妃或许重返长安。安史之乱平定后,局势逐渐稳定,唐玄宗回到长安,有人猜测,玄宗对杨贵妃念念不忘,暗中派人将她接回,让她在宫中隐秘生活,只是由于杨贵妃之死早已昭告天下,为避免麻烦,才让她如此行事。
那么,这些说法有没有可能成立呢?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杨贵妃有逃生的机会并非毫无根据。
杨贵妃待人宽厚,在宫中不得罪人,众人对她有感情,这可能为她的逃生提供了一定的人情基础。而且,在逃难过程中,调节唐玄宗与军队关系的寿王李瑁,是杨贵妃的前夫,爱妻有难,他伸出援手也在情理之中。此外,高力士与杨贵妃关系密切,杨贵妃先当女道士再改嫁唐玄宗,都有高力士从中运作,他或许也不忍心杨贵妃就此死去。还有杨贵妃的侄子杨暄,身为驸马、鸿胪卿,在随行队伍中有遣唐使的情况下,于危难之中得到遣唐使相助也并非不可能。
从文学作品的角度来看,白居易的《长恨歌》中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这句诗,似乎也暗示了马嵬坡上找不到杨贵妃的遗体。俞平伯先生在《论诗词曲杂著》中,对《长恨歌》以及陈鸿的《长恨歌传》进行考证后,认为其中蕴含着杨贵妃未死的意思。
但也有学者认为,杨贵妃确实死在了马嵬坡。他们指出,虽然史书记载简略,但在当时混乱的局势下,史官难以详细记录也情有可原。而且,唐玄宗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和性命,在众怒难犯的情况下,赐死杨贵妃是最有可能的选择。至于日本的传说等,很可能只是后人美好的想象,缺乏足够的证据支撑。
杨贵妃的生死之谜,历经千年,依旧没有定论。它就像一个充满魔力的谜题,吸引着无数人去探寻。这个谜团不仅蕴含着一个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更寄托了人们对这位传奇女子命运的无限遐想。无论杨贵妃最终结局如何,她的故事都将永远流传下去,成为人们口中津津乐道的话题。
你们觉得杨贵妃到底是死在了马嵬坡,还是成功逃生了呢?不妨在评论区留下你们的看法,咱们一起讨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