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行仓库与《八佰》【旧文】

四行仓库与《八佰》

2020.10.02

8月19日中午,抓住平日紧张工作的间隙时间,带着儿子到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参观。随后,21日晚上,抓住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影院复工的机会,带着儿子到DFC影城(大场店)看了电影《八佰》。

很应景。在广东,我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带他去阅江楼玩,那是“铁军”叶挺独立团北伐的起点。在湖南,我前两年回去探望岳父的时候,带着他去橘子洲头玩,那是少年毛泽东“指点江山”的地方。在上海,尤其是在大场这个地方居住,参观四行仓库无疑是最适合的,更何况《八佰》在我期待一年多后终于要上映的。

很欣慰。给儿子在四行仓库的西山墙下留了影,作为纪念。墙上弹痕累累,千疮百孔,在正午的阳光照耀下泛出了淡淡的血色。儿子在观看《八佰》的时候,轻声问我:那个裹着满身手榴弹跳下去炸死日本人的地方,就是那堵墙?我微微点了点头:是的,就是那堵壮士墙。在这一刻,艺术与现实、历史与当下,在这个地方,重合了。是的,我们没有忘记他们。

很感人。还是这个电影片段。陈树生留下了“舍生取义,儿所愿也”的家书,大声喊出自己的名字,身捆炸药包,顶着枪林弹雨,迈着阔步,豪气地跳了下去;后面还有几位跳下去的,嘴里喊着“娘,孩儿不孝”;这都道出了人世间最后的问候。他们做着最为高尚的爱国行动,是最为残酷的战争行为,却说着最为稀松平常的话语。每当想起这一幕,我的鼻子都有点酸,眼皮子有点重。

很励志。老乡谢晋元将军说道:“光靠我们四百人是扛不住的,得靠身后的四万万人来扛!”对岸的何香凝感慨:“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鲁迅先生也写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人的脊梁。”基辛格在《论中国》中写到:“中国最大的幸运,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总是被他们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

今日之“种花家”,如先辈所愿,山河犹在、国泰民安,并且在今年经受住了疫情的考验!明日之“种花家”,需我辈传承这红色基因,“继续跑,带着赤子的骄傲”!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