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古镇于我并不陌生,只是想能跟着学姐们学习摄影技术,才欣然前往,腊月天,琢磨着也能买点土特产年货回家。
沐浴着阳光,象春游的孩孑一样心情清朗,虽是腊月,也赶上了暖冬,上午的古镇已是人潮如涌。
古镇的迎宾大道,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对于兴奋点比较高的游客恐怕会有点失望,我步入其间,寻觅着亮点。
新修的三孔和两孔的廊桥是必经的通道,河岸的杨柳挂着几片新叶有气无力地在风中飘荡,倒是水面碧绿的浮萍增添了无穷的生机和活力,乌蓬船过处,泛起微波……
穿过廊桥,是古戏台和寺庙,该算古镇的文化娱乐中心,戏台后的河面开始变窄,随着乌蓬船的视线,心波也如水波般荡漾了开来。古镇的面纱终于撩开了……
一衣带水的贯河东西走向,两岸分别是单面街和双面街,我走上了横跨贯河的单孔桥观景,下桥便是南边的单面街,虽说不如北边的双面街热闹,倒是欣赏双面街的绝佳位置。
碧水“串起”古镇的层层叠叠的民居,似乎比以往看到的要低矮些,屋沿下耀眼的不是红灯笼,而是穿线悬挂的密密麻麻咸鸡酱鸭腊肠鱼干,仿佛编织了一道帷幕在河与街之间。
年味便由此而来。记得小时候很多人家过年也是这样,房前屋后都挂满腌腊制品,当然规模不能和眼前的安昌小镇相提并论,只能说是异曲同工吧。因为从前没有冰箱,要保证食物不变质,腌、酱是最好的办法。
于是,悬挂这些食物成了年的象征和诱惑。人们开始期待年的到来,孩子们盼好吃的、好穿的,大人们盼放个假,团个圆,哪怕嘴里说极讨厌过的,若是没了年,恐怕大多数人会有怅然若失的遗憾,一如我们现在看到的感觉,那一份旧日的情怀油然而升。
安昌古镇,把年货挂出了艺术,挂出了美丽,挂出了纯朴和勤劳,便从众多的古镇中突显了个性。
徜徉在单面街上,岁月凝固在青石板上,一切是宁静的,即便是船过的水波。
单面街不长,年味让我停留在一间自营的服装店里,碎花布的靛蓝色和朱红色古装吸引了我。一直缺一件冬天的茶服,这顺手可及的事,自然不可错过……
于是人也江南古典了起来(因为一直以来,圆圆的脸蛋不太被江南认可)。
走完单面街便折向双面街,霎时感受的不仅仅是年味,根本就在过年。
时近中午,逼仄的街上人头攒动,一边是光线幽暗的商家,一边是阳光明媚的餐饮、商铺,人挨着人走,还要摄影、购物、观景,吃喝玩乐一样不少。
手艺人忙呼着自己的活,不耽误生意还成了靓丽的风景,只是我选不出一张唯美的照片,这才发现注意力全在那些让整条街弥漫着酱香的鱼干、腊肠、酱鹌鹑身上了……
它们如此安静地排着队列,阳光下仿佛依然是那么鲜活,剖心掏肺地向人类奉献它所有的精华。
然后,感觉家里也该挂些什么,一如过年要贴福字和对联,便开始打听价格和判断产品,才发现品种太多,我即使每种买一件也太沉了,何况还有“双枪老太”(手机和单反)的任务,于是只能看着鸡“舞蹈”,稍稍捡点“土产品”的便宜了。
镜头一直在捕捉,捕捉古镇里的人与事,但毕竟是江南,不如北方人或少数民族来得奔放,往往会低头或侧身回避,所以也不便举起镜头正对人脸,倒是兴奋的游客出乎意料的大方,让我分享了她们有意义的古镇生日聚。
接着,没有太多的时间关心手艺,赶着去看一场社戏,鲁迅先生笔下就甚是有趣,可小时候总嫌它土气,所以一直是不要看的。家长里短的绍兴话剧,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情景喜剧,平凡中透露着生活的哲理,如今有了生活的经历,才知道其内涵的意义。
简单的人物,简陋的舞台,而看客却也看得入迷,听戏的、凑热闹的、打发时间的,无论何种理由,都有着让时光倒流的感受。
戏完了,太阳也准备收工了,古镇如新娘般开始换装,展示它娇艳与妩媚的一面。
晚霞映红了天际,也照亮了水面,船工们下班了,平静的河面偶尔泛起涟漪,绿水呈现出墨色,江南水墨画亦渲染了油画的效果。
灯光秀华丽登场。我本不信其夜色,尤如把农妇打扮成贵妇,但我着实被惊艳到了。青石板的街上,在夜色中又恢复了宁静,有些商家开始上门板打佯了,而未收摊的商家在冬日里显得格外的温馨,尤其是锅里还冒着热气的。
或许这徽派建筑是留客的民宿吧,当人们体验了一天沒有车水马龙的市井喧嚣,再尝试一下远离现代都市的古镇夜晚,聆听一下你内心的声音,问一问自己是否怀念抑或喜欢这样的生活方式,何尝不是一种巧妙的匠心?
我穿过张灯时分的廊桥,尤如穿过了时光隧道。我们常常向往着气势磅薄的江河湖海的大自然风光与美景,却忘了人本身的一种简单自然的生活状态;我们常常在物欲中追逐起奢华与高贵,却忘了人与生俱来的那种勤劳质朴的生活真谛。
古镇回来已有几日,年底的杂事耽搁至今,终于抽得闲时穿上新衣准备过年。
然则,年货不该全是物质的,整理了些许照片文字,潦作本年度总结汇报,在此向各位拜年,预祝鸡年吉祥,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