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银幕前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我最早看电影的记忆应该是在五六岁的时候,在城里的姥姥家。妈妈因为嫁给了农村的爸爸,我也成了农村娃,但是我会不时地到姥姥家住些日子。

姥姥家不远处有个小电影院,那是一个相当于二层楼高的一个建筑,但里面只有一层,从前到后都是一排排翻板的座椅,这种椅子早些年在一些影剧院里还能看到。你站起来时坐板也随之起立,就像和你的屁股粘在一起,你坐下去的时候它就规规矩矩卧在你的屁股底下。

从外面进去,电影院里黑咕隆咚的,人们经常打着手电筒去找座位,电影院里噼里啪啦响声一片,像是打雷似的,因为这是人的屁股和坐板协同合作的序章。有的人坐下,有的又站起来,要是冬天,坐板冰凉,屁股都要冻成两半。

我记忆最深的就是电影院把门的那个人,感觉他的权利无限大,他让谁进谁就能进。他块头很大,个子挺高,脸黢黑,一双大眼像铜铃,外号“蒋门神”。我现在也不知道这个绰号是怎么来的,他姓蒋?还是样子像门神?估计这两项他占全了。

那个时候看电影经常是三姨抱着我进,小孩子是不要票的。后来等我长大了,估计直立起来是要拿票的,于是三姨就教我进门的时候,老早就把腿蜷起来,最好是罗圈腿状,这样整个人就矮了不少。蒋门神瞅瞅你,你却不看他,他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行了。

小时候看的什么电影实在没什么印象,但是我四五岁的时候就会唱样板戏片段。我记得我三姨经常抱着我去亲戚、邻居家,逢人便说,“快,给……唱一个……”

我便大方地开嗓,“一颗红心头上戴,革命的红旗挂两边。”这是当年革命样板戏《智取威虎山》片段。我扮杨子荣的角色,一边唱“头上戴”,一边用食指指着头,唱“红旗挂两边”的时候,又用两个食指指衣领,因为歌词中的红旗指的是军服上的红领章。

稚嫩的小孩子唱这么铿锵有力的旋律,且自编动作会让人忍俊不禁。小时候的我就像初生的牛犊,不怕人、也不害臊。那个年代京剧样板戏占据了电影文化的主战场,《红灯记》《沙家浜》《红色娘子军》是当时的代表作,人们反复观看,我不知看了多少遍了,竟会唱里面很多片段。

这些现代京剧堪称经典,现在我仍会唱一些,唱起来有些气吞山河、畅快淋漓的气度。

我上小学的时候,家已经搬到城郊了,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到“小电影院”看电影,就是我前面提到的蒋门神把门的那个电影院。称其为小电影院,因为当时城里又建了个大电影院。

有了大的,小的就像过了人气的歌手,没有以前那么火了。不过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去,里面总共有三十多排,每排大约四十多个座,座位从前到后呈阶梯状,人数和在校生相当。

小学记忆最深刻的就是那些儿童片,《闪闪的红星》《小兵张嘎》里面的小英雄就是我们的偶像,百看不厌。潘冬子那胖胖的小脸,肉嘟嘟的嘴巴,机灵的眼睛在我们这代人心中扎根发芽了。

上世纪后期,我家前边的生产队经常放露天电影,每月总会有几次。“今晚放电影,去看不?”人们像家里要办喜事似的相互传言。

天还没黑,生产队场院上就挂起了一块几米见方的白布当幕布,远看像只船帆。几根绳子从四周把它拽起,有风的天把幕布刮偏,电影里的人即刻变了形,七扭八歪的挤在一起。

天黑了电影才能放,有的观众早早地从家里拿来小板凳占领中间位置,其他的席地而坐或站在四周,整个电影场就像看大戏一样,站着的人里三层外三层,把场地围个水泄不通。

放映员在远离幕布几米远的地方操纵机器,放映机射向屏幕的光像探照灯一样。在正片开始前通常先放一段记录片,当里面出现八一电影制片厂那个标志性的电影片序,一颗闪耀着万丈光芒的红星从屏幕中间向四周迸射的时候,我们的心神也随之飞了起来,正片要开演了。

八一电影制片厂经常放抗战片,《地道战》,《地雷战》,《铁道游击队》,这些电影震天动地,革命英雄威震四方,观众心潮澎湃。

我念初中的时候就开始追星了,我喜欢的演员有陈冲、刘晓庆、李秀明、张金玲、张瑜……男的有唐国强,郭凯敏、朱时茂……,现在这些演员年轻人应该都不大熟悉,但在那个年代,他们是风华正茂的靓男俊女。

电影《小花》由陈冲和唐国强扮主演,他们扮演一对兄妹,这部电影的主题曲叫《妹妹找哥泪花流》。必须承认,好的歌词就是一首诗,也是一篇好文章,这首歌词基本上把电影的主题说明白了。主题曲由当红歌唱家李谷一演唱,那时候这首歌基本上是家喻户晓。

妹妹找哥泪花流,不见哥哥心忧愁。望穿双眼盼亲人,花开花落几春秋。当年抓丁哥出走,背井离乡争自由。如今山沟得解放,盼哥回村报冤仇。万语千言挂心头,妹愿随哥脚印走。赢得天下春常在,迎来家乡山河秀。

有人调侃过之前的电影可称之为“革命”电影,主题鲜明,情感纯净,主人公基本全是单身,女的没丈夫,男的没老婆。电影里不会有卿卿我我的爱情,更没有家长里短的烟火气。所有的主角都是脸谱化的革命者,坏人更是一眼就能看的出来。

此时的电影风格已经有所改变。我看过《庐山恋》、《甜蜜的事业》、《五朵金花》、《知音》……看这些题目就可以看出这些是生活片,电影中涉猎了男女爱情,甚至出现吻的画面,这在多年前可以定罪为“黄”“不健康”…..。花季年龄看这种电影会心跳加速,感觉脸上火辣辣,但说心里话,少男少女都愿看。

八十年代初,家里买了第一台电视机,是14英寸黑白屏的,那是家里置办的最贵的一个大件。街坊邻居就像猫瞅着了鱼腥,馋得不得了。

有了电视机,就可以看电视连续剧。当年的《上海滩》把我们的魂都钩走了。许文强、冯程程、丁力之间的感情纠葛让我为此梦魂牵绕,追剧一集不落。

妈妈是个热心人,夏日的晚上,她经常把电视搬出去放在窗前的桌子上,凑热闹的邻居们就聚在我家院子里。人都不坐着看,而是头挨着头等颁奖似的挤在电视机前,生怕错过某个镜头。

当时已经有外国电影或电视剧了。日本演员三口百惠、三浦友和、高仓健是我最喜爱的演员。为了看连续剧《血疑》,我常常扒拉几口饭,然后就端坐电视机前,那种感觉就像过年一样的舒服。主角三口百惠有两颗白白的小虎牙,嘴笑起来像月牙一样迷人。我们关注她和三浦友和的恋情,就像她是我身边的好姐妹。她饰演的“幸子”在我们心中像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后来我去外地上学,这期间我的心如同贴上了绝缘胶带,电视、电影和我就像碰不到一起的地线和火线。学外语是需要下功夫的,在校期间我好像没去过电影院,电视剧更像是被甩的前男友,根本就没沾边的份儿,更多的时间我泡在图书馆里。

结婚的时候,妈妈给我陪嫁了一台18英寸的彩电,80年代末彩电刚兴起,国产的没有,这是舅舅托人在国外买的。陪嫁一台彩在当时就像现在陪嫁一台轿车似的,在婆家自己觉得就像骄傲的孔雀,身价倍增。我的同事们羡慕得眼花缭乱,“你看冬冬,陪嫁有彩电、冰箱…..,咱八辈子也买不上……”

电视有了彩色的画面,看着舒服多了。这个时候我们几乎不去电影院看电影,电视剧、电影频道、好节目多的很。《渴望》、《篱笆女人和狗》,这些国产的优秀电视连续剧,让我们每天晚上如同盼着热恋中的情人。

有了儿子后,有好长一段时间不看电视剧了,更不去电影院,很多人和我一样,家乡的电影院就像嫁不出去的老姑娘,没多少人稀罕,当地大小的电影院都改成游戏厅了。

我们办公室的年轻人追剧的不少,每天早上到办公室,小媳妇们叽叽喳喳地聊起韩剧。韩剧我很少看,尽管很多女生着迷男主角那种柔劲,我却喜欢不起来。但是我对台湾剧却是情有独钟,有段日子我也开始追琼瑶剧,《还珠格格》《情深深雨蒙蒙》《青青河边草》……,她的作品我几乎看个遍,且百看不厌。现在想起来,年轻人对爱情戏入迷也是情理之中。

有一段日子,我给自己定调,多看点历史方面的电视剧,如帝王将相、重大历史事件、名人传等,这些电视剧让我受益匪浅。

近些年,电影业又有些兴旺之势,但我觉得那是年轻人的市场,不是我的菜。有一次我们单位发了两张票,我和老王进了电影院。某达电影院装潢考究,地毯包厢、封闭严实,但我进去之后总有种不安全感,如果发生火灾人很难跑出去,所以进去之后首先找逃生通道。

更糟糕的是,老王看到一半竟睡着了,还打起了呼噜。我也觉得无聊,感觉有些看不懂,所以半途拽起老王回家了。后来又去过几次电影院,感觉混混沌沌的,所以现在基本不去电影院看电影了。

现在家里的电视成了摆设,一年不开几次。所有一切娱乐活动一部手机全搞定。现在基本不看电影、也不看电视剧。有时候写文脑洞不开,真想看看电视剧,但是感觉坐下来看电视剧像是一种奢侈,因为要看书,要写作,要唱歌、要旅游……,正是日子过好了,时间有闲了,事情却忙不完…...

经历了五十多年的岁月变迁,银幕前的经历,恰是中国电影,乃至中国发展史的一部史诗。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有了儿子后,有好长一段时间不看电视剧了,更不去电影院,很多人和我一样,家乡的电影院就像嫁不出去的老姑娘,没多少人稀...
    冬天到了春天不远阅读 803评论 4 19
  • 八十年代初,家里买了第一台电视机,是14英寸黑白屏的,那是家里置办的最贵的一个大件。街坊邻居就像猫瞅着了鱼腥,馋得...
    冬天到了春天不远阅读 1,261评论 5 13
  • 看了迟子建的文,让我也产生了冲动想写写同样的题目,我在纸上随便划拉一个提纲,想写的事还真不少。 我最早看电影的记忆...
    冬天到了春天不远阅读 2,833评论 7 19
  • 小时候看的什么电影实在没什么印象,但是我四五岁的时候就会唱样板戏片段。我记得我三姨经常抱着我去亲戚、邻居家,逢人便...
    冬天到了春天不远阅读 2,839评论 9 20
  • 今天一打开朋友圈,第一条就看到紫风发的《扫毒2—天地对决》的黑报。就一下,迎面而来刘德华的帅气。天王西装革履立在那...
    iamclound阅读 2,865评论 5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