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本《长安向西,罗马向东》中,伯曼提出:西安是古代“丝绸之路”贸易的起点。但“丝绸之路”这种叫法其实是从中国人的角度出发的,如果换个视角,叫“骏马之路”或许更合适。因为,马这种动物对中国的影响非常深远,它不仅成就了西安和汉唐帝国的辉煌,还深刻塑造了中华文化。
中国古代的经济模式是“男耕女织”的内向型小农经济。按理说,对外贸易的需求度并不高。既然这样,古代中国为什么还要跟外国人做生意呢?
作者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假设,我们现在讨论丝绸之路,完全是从中国人的视角出发。如果换个角度就会发现,中国人之所以长期维持这项贸易,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目的,那就是交换马匹。
张骞开辟了“丝绸之路”。其实,这件事没有这么简单。
张骞出使西域不仅是为了联合大月氏人,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使命,搜集西域的情报。他两次出使西域耗费了11年时间,带回很多见闻,这些见闻影响了当时的西安,并影响了中国历史。
在众多情报中,有一条价值极高。张骞发现,有一个被称为大宛国的西域国家盛产骏马。这种骏马的耐力非常好,明显优于中原的马匹。这种马还有个特点,流出的汗是血色的。没错,这就是我们经常在各类文学作品中听到的“汗血宝马”。顺便说一下“汗血宝马”这个名称的由来。一般的解释是,寄生虫叮咬骏马,会导致马匹皮肤轻微破裂。马在奔跑的时候,皮肤破裂处会渗血,和汗液混在一起,看起来好像这种骏马流出的汗是血色的。
汉朝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实现长期统治的大一统王朝,第二个是时隔近400 年的唐朝。骏马对于唐朝的影响更大,不仅成就了唐朝的繁荣,也是导致唐朝灭亡的重要因素。
战争军费和债务利息一点点压垮唐朝,以往的强力统治再也维持不下去了。用丝绸换马匹的贸易曾为唐朝带来繁荣。但在9世纪末期,也就是晚唐时期,这种贸易完全消失,这是唐王朝没落的主要原因。
除了对西安的影响,马还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马象征着战场上的英姿飒爽。“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马象征着在科举中获得名次。形容繁华热闹我们会说“车水马龙”;形容奋发向上,我们会说“龙马精神”;形容一个人有才干,我们会把他比作“千里马”。很难想象没有马这个意象,中国的文学和民俗会变成什么样子。
你看,与牛羊相比,骏马原本是外来生物,但独特的历史功能使它在中国文化中牢牢占有一席之地。
在20世纪初把西安重新展示给世界的有两类人,一类是倒卖文物的,一类是前来考察学习的。倒卖文物的人,干的是强盗的勾当;前来考察学习的,往往会有一种朝圣的心态。
除了秦始皇陵墓以外,谢阁兰考察过汉朝墓葬,他在汉武帝的茂陵,拍下了霍去病墓前“马踏匈奴”的照片。他还考察了唐高宗的陵墓乾陵,不仅拍了很多珍贵照片,而且在获得当时的陕西省政府批准后,发挥考古方面的特长,发掘出土了一尊双翼飞马。这座飞马如今伫立在通往乾陵的路上。
无论是诗歌、照片还是实测数据、考古挖掘,作为一位考察学习者,谢阁兰始终怀着敬仰之情,在了解西安古都秘密的同时,把西安的历史文化细节介绍给了西方。
作者爱德华·伯曼。他虽然是位作家,但有个爱好,跟前面提到的谢阁兰很像,就是旅行。
伯曼是英国人,毕业后在意大利待过25年,在伊朗待过5年。2003年,年近半百的伯曼又开始了在中国长期的旅居、思考和写作。2020年他出版了一本名为《秦俑两千年》的书。「每天听本书」已经有解读。伯曼对很多我们熟悉的观点给出了全新解释。比如,他认为秦俑的建造其实是秦始皇在文化传统和现实需求之间做的妥协。他甚至猜想,秦俑可能受到西域艺术和希腊文化的影响。
我听到过这样一种说法,旅行其实是一种“作弊系统”。它可以把一个城镇、一个村落居民一生的日常,甚至是成百上千年的历史文化压缩、打包,然后被游客用一天或几天的时间带走。无论是谢阁兰,还是本书作者爱德华·伯曼,都是这套“作弊系统”的使用者和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