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和大家聊聊生活中的经济学,从经济学角度剖析社会生活现象和社会中人的行为。我不认为经济学是一门很高深的学科,反而我认为他是最贴近生活的学科之一。如果你已经学习了经济学,那么你一定能时常从中体会到方法论层面的感悟,如果你没有接触过经济学,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或许能带给你一些启发。
什么是经济学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各种经济活动和相应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规律的学科,核心是研究在物质稀缺条件下如何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经济学有两种基本的分析方法: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实证经济学意在回答经济体(或经济现象)是如何运转的,通俗讲即对经济体做出理论解释(解释世界)。规范经济学意在回答经济体(或经济现象)应该如何运转(指导行为)。
做个“精明”的人
精明,多数语境下是一个褒义词,但当你使用这个词语形容别人的时候或许都带有一丝不屑与鄙视。讲到精明很多人会认为精明就是利己,精明等于精致的利己主义,其实不然,在许多情境下,看似精致的利己实则愚蠢,下面我将以规范经济学角度展开阐述。
首先抛出一个名词:“外部影响”,外部影响是指某一经济主体(理解为参与人)的经济性行为(理解为参与人所做的事情)对社会上其他人的福利造成了影响,但并没有为此承担后果。读完上面这句定义,爱思考的人一定会有疑问,既然有影响就一定有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这种经济主体的经济性行为,对社会的影响是正面还是负面?
由此,这个人在此活动中得到的利益为Rp(Personal Revenue),他付出的成本为Cp(Personal Cost),社会在此活动中得到的利益为Rs(Social Revenue),社会付出的成本为Cs(Social Cost)。注:Rs和Cs均包含Rp和Cp。第一种情况:这个人的活动为社会其他人带来正面影响,Rs>Rp,但他自己不能从中得到补偿,则称这种性质的外部影响为“外部经济”(对社会比对自己更有利)。第二种情况,这个人的活动为社会上其他人带来负面影响,Cs>Cp,但他并不用为此支付足够补偿这种负面影响的成本,则称这种性质的外部影响为“外部不经济”(对自己比对社会更有利)。
请思考,如果你作为这个参与人会采取什么决策?
假设你是精明的(理性的),在外部经济时你不会执行此活动,即便此活动在社会层面上是有利的,但对于你是不利的,在外部不经济时你会执行此活动,即便此活动对社会层面是有危害的,但对于你是有利的,这就造成了很严重的资源配置失当,打破了帕累托最优状态。造成资源配置失当的原因很简单,我们分别分析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两种情况。
名词解释: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没有一个经济实体能在其他人情况不变坏的前提下使自己的情况变好。(在帕累托最优状态下,不能做到在不损人的情况下利己。如果能在不损人的情况下利己,就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也就存在帕累托改进。)
外部经济:假设某个人采取此活动的私人利益为Rp,私人成本为Cp,该活动产生的社会利益为Rs,社会成本为Cs,因为存在外部经济,Rs>Rp,那么该参与人是否会做这件事情取决于Cp和Rp的大小(成本大于收益不进行,收益大于成本进行),如果CpCp>Rp,参与人不会进行此活动,因为于个人层面,他的私人利益是负收益,尽管社会层面是正收益。显然,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实现帕累托最最优,还存在改进余地。如果这个人进行此活动,则他所受损失为(Cp-Rp),社会上其他人受益为(Rs-Rp),因为Rs>Cp,所以(Cp-Rp)<(Rs-Rp),即(参与人的损失)<(社会总收益),所以精明的社会将拿出社会总收益的一部分补偿参与人,让参与人不再蒙受损失,社会总收益扣除补偿参与人的部分后还有所剩余,可将此部分平均分配给所有社会成员,这样,社会的总收益增加了,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收益也增加了,此操作为帕累托改进,经过帕累托改进,社会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的福利都有所改善。
外部不经济:由于外部不经济,Cp<Cs,同样地,该参与人是否会做这件事情取决于Cp和Rp的大小(成本大于收益不进行,收益大于成本进行),如果Cs>Cp>Rp,参与人不会进行此活动,这是最好的,如果他进行此活动,于个人层面和社会层面都是负收益;如果Cs>Rp>Cp,参与人会进行此活动,因为于个人层面,他的个人收益大于个人成本而小于社会成本,是正收益,尽管于社会层面是负收益。如果这个人进行此活动他得到的收益为(Rp-Cp),社会上其他人的损失为(Cs-Cp),因为Cs>Rp,所以(Cs-Cp)>(Rp-Cp),即(社会损失)>(参与人收益),所以精明的参与人不会进行此活动,精明的社会将惩罚此活动。
至此,我们已经分别分析了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两种外部影响。回归本小节初段,请问:精致利己是精明的吗?在外部经济的情况下,精致利己主义者不会采取行动,表面看自己的利益没有损失,实则失去了与社会成员共享的那部分收益,于机会成本角度,他是亏损的。在外部不经济的情况下,精致利己主义者会采取行动,表面看自己得到了正收益,实则让全社会蒙受损失而受到全社会的惩罚。所以有时精致利己主义者是愚蠢的,而精明的人会在活动外部经济时选择进行活动并与其他人沟通寻求共赢,在活动外部不经济时懂得不进行活动以减少损失。
名词解释:机会成本是指经济主体为从事某项经济活动而放弃另一项经济活动的机会,或利用一定资源获得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另一种收入。举例:“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意在说明,当你去吃一顿免费的午餐并不是“免费”的,成本在于你可以用吃午餐的时间从事其他活动,如:炒股,运动。炒股所得即为这顿午餐的价格,运动带来的愉悦也是这顿午餐的价格。
提炼到方法论层面,在面对抉择时,要多方面考量,无论是微观个体角度还是宏观集体角度,都要追求收益最大化,多次模拟博弈情境,合理沟通,避免出现囚徒困境,不断追求最优解而非纳什均衡。同时,做出决策时应当秉持机会成本的思想,不断寻求机会成本最小化。引申到管理学领域,管理者应当协调好组织中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组织之间的利益关系,以及每个个体的利益、组织集体的利益,寻求集体福利最大化,例如:对外部经济行为予以奖励,鼓励参与人进行此项活动,对外部不经济行为予以处罚,以制止这种损害集体利益的行为。
教育内卷化现象
已经在网络上看到许多人在抱怨教育内卷化,这确实是教育体制僵化导致的社会现象,接下来我会使用实证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从信息经济学角度分析教育内卷化效应。
首先是人们接受教育的初衷,不得不承认,当下的中国社会就是拜金社会,普遍的社会价值观信奉金钱至上,因为社会价值观的错误引导,人们接受教育的目的更加功利,大多数人都是为了拿到高学历,找到一份体面多金的工作,反而失去了教育的真正意义:真正学会做人,让人理解作为人的意义。在此我只阐述教育内卷化的其中一个原因:劳动力市场对劳动力的甄别。
劳动力市场是一个不对称信息市场,当企业准备雇佣新员工,新员工相比企业掌握了更多的信息,例如:他知道自己的生产效率,能力,态度,责任心的等。但企业只有雇佣新员工后才可以了解劳动力的真实情况,但雇佣后再解雇会导致成本增加(新雇佣员工的培训,教育等),所以企业希望在雇佣新员工之前了解他的真实情况,这时企业依靠劳动力发出的“信号”甄别劳动力。这种信号是多样化的,例如面试时一身得体的西装,这是一种弱信号,因为它不足以供企业甄别劳动力质量的高低,因为劳动力质量低的雇员可以通过此弱信号“伪装”成劳动力质量高的雇员。而教育水平则是一种强信号,例如:学历、绩点、学校的声誉,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提供劳动力质量的信息。从高校角度,高校为了筛选出能力强的学生,拿分数作为区分标准,这时的强信号就是分数。灰色字是学生情境下的解释。
假设将劳动力(学生)分为两类:低生产力(低能力)和高生产力(高能力)。两类生产力(学生)的占比分别为b和1-b,设E1和E2分别代表两类劳动力(学生)所接受的受教育水平(分数),C1和C2分别代表他们达到不同教育水平(分数)所需要的成本,产出率分别为固定常数A1和A2,劳动量分别为L1和L2,则产出量可表示为:Y=A1L1+A2L2 。那么劳动力如何选择自己的受教育程度?他将比较受教育的成本和收益(选择自己心仪高校的收益)后选择最佳的受教育水平(分数),从劳动力角度看,其受教育水平(分数)E是工资率W和受教育成本C的函数,E=E(W,C),因为一般企业(高校)将受教育水平(分数)作为确定劳动力实际工作能力(学生能力)的依据,而又将劳动力的实际工作能力作为确定工资率W的依据,则受教育水平决定工资率,工资率W是受教育水平E的函数,W=W(E)。
如果工资率没有差别,即对两类劳动力支付相同的工资,那么劳动力都不会接受教育,因为接受教育只会多付出受教育成本,是亏损的。
因此必须使两类劳动力的工资水平存在差别,假设A1C2,但由于企业对高生产力劳动力提供的工资非常高,使得低生产力的劳动力有足够动力将自己“伪装”成高生产力劳动力,即他接受教育的成本小于高生产力劳动力工资与低生产力劳动力工资的差额,这也会导致E1=E2。如下图:
所以,企业需要根据不同质量的劳动力接受教育成本的差异,同时考量工人的产出率,确定一个合适的受教育标准将两类劳动力区分开来,设此受教育标准为E*,使得:W(E)=A1,W(E)=A2,其中0≤E≤E*,E*是受教育成本高的低生产力劳动力不愿意选择的受教育水平,而且是高生产力劳动力为了获取更高工资愿意达到的教育水平,即E*的确定要将两类劳动力区别开,E*满足:
第二个式中,A2-A1是达到E*教育水平时可获得的工资增量,C1E*是获得E*教育水平所必须支付的成本,接受教育的成本大于收益,所以他不会接受教育,E1=0,并且他愿意接受工资W(E1=0)=A1。
第三个式中,A2-A1是达到E*教育水平时可获得的工资增量,C2E*是获得E*教育水平所必须支付的成本,此成本小于他的收益,所以他会接受E*水平的教育,E2=E*,并获得工资W(E2=E*)=A2。
而教育内卷化的原因:原因一因为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家庭中越来越重视教育,导致低生产力劳动力达到高受教育程度更容易(等价于低生产力劳动力达到高受教育程度的成本降低),即C1减小则不等式一中E*增加,故区分劳动力水平的受教育程度E*逐渐上升。原因二,因为社会平均受教育程度上升,低生产力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随之上升,可以解释为不等式一中,左边部分增加了一个常数Φ,同时,高生产力劳动力要通过受教育水平发出强信号,将自己与低生产力劳动力区分开,则不等式一右端也同样增加一个常数Φ,可见常数Φ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常数C没有起到区分两种劳动力的作用,或者说常数Φ没有区分开两类学生,反而增加了劳动力发出强信号的成本,增加了学生们的学习负担,特别是高能力同学,他们不仅要比低能力同学付出更多成本以达到更高分数,还要付出常数Φ,而付出的常数Φ是无谓付出,常数Φ的大小代表了教育内卷化程度。
在以上的模型中,于个人层面,为了显示自己的类型必须付出一定的成本,这种成本是值得的;但于社会层面,信号本身是一种浪费,因为他在有些情况下并不能起到甄别作用,所以实际产出并没有因为信号的有无发生改变,这一解释的前提是受教育与劳动力生产没有相关关系,但实际上受教育水平越高人们的生产力和创造力越高,这一点对社会发展是有利的。至此,我已经从信息经济学角度阐释了教育内卷化现象的其中一个原因。逻辑性较强,希望能对你有所启发。
结语
人是社会性动物,而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中人的行为,是一门非常贴近生活的学科,社会人儿更应学好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