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在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不缺乏沟通的渠道,层出不穷的APP和花样繁多的交流软件可以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示自己真实或虚假的东西,甚至是不曾暴露的隐情,可能是借助网络、手机收获来自陌生人的关注更能让人达到自如表达和解放天性吧。
这就是目前的怪现象。
我们丧失了在家人、朋友面前肆意交流和沟通的欲望,更多的是把这项社交“本能”转移到陌生对象上。开启这种交流方式的第一句话肯定是“我觉得没有人能懂我”,“我觉得我很孤独”,这时候仿佛只有这些开场白才能配得上自己建立的渴望被人认同、日常无比“孤独”的人设。
以前车马邮件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现在5G时代的召唤下,只要你有诉说的欲望,矫情的灵魂,文艺小清新的气质,动动指头,一条朋友圈,一条视频发出去,来自各方的问候,关心绝对满足你亟需被“解读”“认可”的心理。
速式的表达得到速式的快感。
我也曾经沉迷于这种朋友圈“点赞”的数据累积,一组P了再P的照片,搭配费尽心思却空洞无物的所谓“感悟”,营造一种看似“图文相符”的氛围,编辑,排版,点击,发送,等候,数数……时间就在这种不停的翻看手机的过程中过去了,然后,还得操心在乎的人有没有评论点赞,揣测他(她)为什么不评论点赞,再然后因为他(她)的不评论不点赞会有无法掩饰的失落感,本着心情好而发的朋友圈最后会让你觉得照片没P好,情绪也不对,反正就是整个人都不好了……
现在的微信不单是属于自己的“自留地”反而更多是用作工作,一个不小心你处心积虑建立的人设会崩塌,也可能会被人抓住把柄,等你精于将朋友圈精准备注后,每发一条都深思熟虑的考量是公开还是部分人可见时,这种原始的畅快表达的情绪会大打折扣。
我承认我也分组,也会设置哪些人不能看或者只给谁看。
最近闲下来把自己以前的QQ空间日记全部翻看了一遍,在有微信之前一直用它记录自己的成长与心情。我觉得这是QQ优于微信的地方,日记本身就不是一种能寥寥数语就能完整表述的方式,我更认为它是将之前的书信文字载体变成电子档的形式,形式变了但本质还在。这一点充满鸡汤的微信远达不到。人类再发展再进步,表达方式不能简化,能用300字就不要省略到20个字,这不是急事发电报。
看日记能看出自己的成长历程,情绪变化,开心时的开心和悲伤时的悲伤,你的时间轴是完整的。我感谢自己有记录的习惯,也感谢这些文字还在,当我想回忆时有个地方可以去。重拾记日记的习惯,这是对自己负责的态度。
那么微信,我要跟你说拜拜了,以后她只是工作的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