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歌》中,共列有作品十一篇:《东皇太一》、《东君》、《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九歌》中的这些作品,因其风格、性质大体相近,组合而成,结构和安排的次序也都有一定规律,它们应该是经过比较周密考虑而组织起来的一组诗篇。而《九歌》则是古乐之名。
《九歌》名称来源很早,在《山海经》、《楚辞》、《左传》中都提到《九歌》的名称。
《山海经·大荒西经》:“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启),开(启)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此大穆之野,高二千仞,开焉得始歌‘九招’。”
《左传·文公七年》:“《夏书》曰: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劝之以九歌,勿使坏。九功之德皆可歌也,谓之九歌。”
《楚辞》中三处提到“九歌”。《离骚》:“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奏九歌而舞韶兮,聊假日以乐。”《天问》:“启棘宾商,九辩九歌。”
上述三处提及《九歌》、《九辩》的地方,都把《九歌》同夏代联系起来,尤其是同夏代的开国国君启联系起来。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在春秋战国时代,《九歌》已是传说的古乐歌的名称。关于启上天偷来仙乐的故事,在先秦大概是流传很普遍的一则神话。1978年在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一件五弦乐器,形状如琴,在琴身后半段,漆绘着两幅人与龙的图案画。根据画中人物的形状、服饰,有的学者认为它就是“夏后开得乐图”(冯光先《珍奇的“夏后开得乐图”》,见《江汉考古》19831)。这是有道理的。“开”就是“启”,楚人的文学作品中,不仅有屈原的《九歌》,而且有宋玉的《九辩》,从这一现象中可以看出楚族与夏族的关系是颇为密切的。传说中楚族原居住在黄河流域,与夏族同源,后来才被迫南移至江汉流域,楚人保存有夏代文化的成分便是非常自然的。
据王逸《楚辞章句》:“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祠,必作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以见己之冤结,托之以风谏。故其文意不同,章句杂错,而广异义焉。”这段话比较完整地叙述了关于《九歌》的作者、性质、创作时间、思想倾向等一系列问题。其后宋代的朱熹在《楚辞集注·九歌》序中说:“荆蛮陋俗,词既鄙俚,而其阴阳人鬼之间,又或不能无亵慢淫荒之杂。原既放逐,见而感之,故颇为更定其词,去其泰甚。”他们都认定屈原是《九歌》的作者,不过在内容方面,王逸认为更改的程度很大,而朱熹以为更改不大,略有取舍而已。他们都指出《九歌》源于民间乐歌中的巫歌,而后经屈原改作,是比较正确地解释了《楚辞·九歌》的产生过程的。
但是,经屈原改写后的《九歌》是否仍然是为祭祀用的,实在值得怀疑。清代的戴震已提出疑问,他说:“九歌东皇等篇,皆就当时祀典赋之,非祠神所歌。”(《屈原赋注》 我们看《九歌》中。《东皇太一》、《礼魂》是明显地描写祀神场面的。又如《东君》,从“緪瑟兮交鼓”,到“应律兮合节,灵之来兮蔽日”这段,纯属旁观者对场面的描写。其他篇章中,许多段落应是谁唱的呢?不少人争得面红耳赤,原因恐怕也在于对作品认识的偏差。
其次,从内容看,《九歌》除《东皇太一》篇写得比较虔诚,《国殇》一篇写得庄重悲壮外,其馀诸篇,内容多涉及男女情爱,缠绵悱恻,且不少互相指责之词,以这种内容来祀神,恐怕是“鬼神弗福”的。有的人以祀神曲来源于民间作解释,其实也是解释不通的。即使是民间祀神曲,也依然是要保持庄严肃穆的,因为所祭的对象并非像过去所说的是什么“淫祀”,而是上有至高无上的天神,下有国家四境内的名山大川,不能冠之以“淫祀”之典。更何况全组诗中看不出一点求神致福之词,又怎能说它是祀神曲呢?
那么楚辞《九歌》描写的歌舞是什么性质的呢?我们认为它实际上是表演神的故事的歌舞,犹如今天的神话剧一般。它们的内容最早应是来源于祭坛的,是祭坛上的祭词,但后来它们逐渐地从祭坛脱离出来,变成以表演神的生活故事为其主要内容的歌舞;因而作品中祭祀的成分越来越少,而更多地增加了故事情节和生活内容。这应该是这组作品所反映的实际。姜亮夫曾认为:“《九歌》亦湘沅之民,集于村社,搬演其心目中之天神故事。”(《屈原赋校注》)搬演“天神故事”的看法是比较接近于这组作品的实际的,不过其创作的时间、地点,则还可以商讨。
郭沫若认为:“以《九歌》歌辞的清新,调子的活泼来说,我们可以断定《九歌》是屈原未失意时的作品。”(《屈原赋今译》)关于创作的具体时间问题,更多人继承清人何焯、马其昶的看法,认为《九歌》是屈原奉怀王之命而作,目的是“事神欲以助却秦军”。但是从《九歌》的内容看,其中同样看不出有求神助却秦军的任何内容,所以马茂元认为这一说法“细审文义,皆有未合”(《楚辞选》),这种看法是正确的。
不少古籍中曾记载了楚国人喜爱“巫音”的情况,《吕氏春歌。侈乐篇》载:“宋之衰也,作为千钟;齐之衰也,作为大昌;楚之》也,作为巫 。”毫无疑义,“巫音”最早应当是巫觋祭祀时所唱的乐歌曲调。而这种曲调居然逐渐为楚人所喜爱,并成为宫廷的流行者乐。《九歌》即是典型的宫廷“巫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