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到了我们“深度关注”的专题节目。
很多孩子都刚完成段考和期中考试,我想先问你一个问题:如果2个月后,让孩子再做一遍这个试卷,你猜他的分数会更高,还是更低呢?
这个实验,有人还真的做过。做实验的,还是美国最顶尖的精英学校。
01 很多孩子考了高分,却没有真正掌握知识。
美国劳伦斯维尔中学,是美国最优秀的私立学校之一。老师们曾做过一项实验:在9月份开学时,请所有学生重新做一遍上学期的期末考试试卷。
本来以为,做过一遍的题,估计都能做对吧。
但结果却让老师们大吃一惊。
上学期期末考试,学生们的平均成绩是B+。
而暑假回来之后,学生们重新做这套试卷,成绩竟然降到了F。
这大概相当于,做同一套题,学生们从88分,降到了不及格。
而且,还不是某个科目的现象。在两年时间里,劳伦斯维尔中学在很多学科、对不同的孩子,重复了这个实验。
实验结果表明:没有一个学生能记住学校期望他们掌握的全部关键知识。
这个实验,引起了很多教育家和老师们的反思:虽然孩子能在考试中取得高分,但他真的理解所学知识了吗?
如果孩子没有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在十几年的学习生涯中没有培养出学习能力,那即便他的考试成绩不错,他能适应未来的生活吗?
02 比分数更重要的,是知识迁移能力。
其实不用说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很多中学阶段的优秀学生,在大学都遇到了不少学习挑战。甚至有不少学生还因为学术能力太差,被大学强制退学了。
前段时间,哈佛大学本科管理委员会发布消息称:2019年,哈佛大学开除了50名学生。此外,还有153名学生留校察看。
这200多名学生,大多数都无法达到学校规定的学术要求。说白了,就是学习成绩太差。
这还不是哈佛大学的个例。
南方都市报、华尔街日报等媒体曾经报道过,包括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康奈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在内的14所名牌大学,中国留学生的退学率竟高达25%。
也就是说,4个中国孩子去读美国名牌大学,就有1个无法完成学业。
而这些学生被退学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无法达到学术要求。
为什么这些中学阶段的佼佼者,在上了名校之后,表现反倒一落千丈呢?
我们都知道,很多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习是非常刻苦的,有老师和父母监督着,孩子一刻都不能放松。
而到了大学之后,没有人为你做“分钟级的学习监督”,每天的24小时都需要自己来安排。
缺少自我管理能力的孩子,很容易被其他更有意思的事情吸引,而导致学业跟不上。
此外,从中学的应试教育,到大学的自主学习,这个学习方式的巨大转变,很多孩子适应起来是相当有挑战的。
以高考为目标的孩子,掌握了非常厉害的应试能力。但有一项能力,却被极大的耽搁了,那就是:知识的迁移能力。
03 知识迁移能力,对孩子的学习影响有多大?
我先举一个缺少“知识迁移能力”的孩子的例子。
《学习的本质》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老师。她曾带过一个孩子,各方面表现都很优秀,还是班长。
但这个孩子的数学遇到很大的障碍。比如,他学会了a²+b²+2ab=(a+b)²,但是你问他:x²+y²+2xy=?
听着复杂,但其实就是把字母换了一下,他竟然答不上来。
这个孩子就是典型的缺少知识迁移能力。
这样的孩子虽然学习非常刻苦,但成绩却很不理想。考试时换一种表达方式,他就无法理解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无法将知识进行迁移的孩子,在小时候,往往被过多的关注是否记住了所学知识内容。
很多孩子在小学时,能通过把知识背下来,而取得不错的成绩。但这个成绩的代价却是:知识迁移能力的丧失。
他们只记得了书本上特定情境下的知识,但换一个情境,他们就认不出来了。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在理解一个抽象事物时,如果能与真实的情境联系起来,就更容易将知识进行编码理解。
换句话说,在学习时,如果孩子能联系到实际的生活场景,那他就能真正理解这个知识点。即便老师换了一种出题方式,他也能很快发现,这其实是哪个知识点。
从长远的角度来看,知识迁移能力突出的孩子,更能适应复杂的学习任务,在高中、大学时的学业表现会更优异。
有家长可能会觉得,你举的例子,听起来是高中的孩子。我的孩子才读小学,他学到的知识好像离生活很遥远,又可以怎么引导他迁移呢?
04 如何启发小学生,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
我举一个例子。
在初晓的思考课上,有一个项目式学习的课程,主题是:估算“肯德基一天的收入”。
孩子们在肯德基通过采访、观察、统计等方法,来估算每个时间段来就餐的人数、人均消费。
他们观察到,收集到的消费金额,和时间段关系很大,因此,他们又把大量营业数据分为早上、中午、晚上这三个类别。并且用扇形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以前在数学课上,孩子们学的是很多公式、数字、运算符号,虽然知道怎么利用这些知识来做题,但孩子还是没有真正理解。
在这次思考课程中,孩子们发现了书上的公式、扇形图,居然能让那一大堆数据变成一个明确的结果,最终估算出肯德基一天的收入。
这让他们觉得:数学太厉害了!孩子再去学习数学时,他就有了完全不一样的动机和兴趣。
所以你看,如果孩子能把学到的知识,迁移到生活中,还能激发他对这个学科的学习兴趣。
讲到这儿,我猜你更关心的是:那我作为家长,怎么来提高孩子的知识迁移能力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父母要有意识的鼓励孩子,在生活中应用书本上的知识。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可真不容易。
今天节目的最后部分,我就来跟你分享一些具体的做法。
05 培养孩子的知识迁移能力,3个实用建议
著名数学家陈省身曾说过:“我们每个人一生都花了很长的时间来学习数学,但是我们只是学会了计算,而不是数学。”
他说的学会数学,指的就是数学思维,在生活中去发现数学的美妙和用处。
针对如何“引导孩子把数学知识迁移到生活中”,接下来,我给你分享三个具体的建议。
①引导孩子关注生活中的数字。
比如,家里的电费清单,就可以成为趣味数学的学习素材。
你可以和孩子一起去算一算,这个月你们家用了多少电,总共要花多少钱。
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整理出一年的电费数据,用折线图画出来,让孩子更形象的看到电费的变化。
你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分析,为什么7月份的电费,是5月份的2倍?这和平常家里的生活习惯,有什么关联呢?
这样,你就不仅是在启发孩子的数学思维,更是在培养孩子通过现象去寻找规律的思维能力。
②重视孩子提出的疑问。
比如,孩子在学“测量单位”这个知识点。他可能会问你:“妈妈,1吨水,到底有多少呢?”
你可以借着这个问题,跟他一起探究,找一些能体现1吨水的东西,比如:换成我们家脸盆,1吨水可以装满多少脸盆?
超市里的瓶装水,多少瓶水才有1吨呢?
你还可以拿出家里的水费清单,让孩子来算一算,1吨水够家里用多久。
在你们的探索和实验之中,“吨”这个单位就不再是抽象的,而转换成他生活中他很熟悉、能理解的东西。
其实高效学习的奥秘就在于此:通过我们已知的、熟悉的知识,去理解那些未知的知识。
③寻找生活中的几何图形。
孩子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从两三岁开始,他们就对形状特别有兴趣,能准确的区分出,三角形、圆形、正方形。
平时带孩子在逛公园时,你可以和他比赛,看谁能找到一些有意思的几何图形,比如,菱形、相交的圆形等等。
你们还可以一起估算这些几何图形的长度、宽度、面积,然后一起用尺子来验证一下,看看谁猜的更准确。
你也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如果没有尺子,我们怎么估算距离和长度呢?
比如,你就可以通过双臂展开宽度、走路的步幅、两个手指跨度等方式来测量。
在我们的思考课上,孩子为了了解商场店铺的营业面积,就利用了A4纸的长度,来对地板砖进行估算测量,最后计算出面积。
生活中的几何图形无处不在,只要你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就能和孩子一起找到很多数学的乐趣。
好,今天我们聊的差不多了。回到这一讲的标题:真正的学霸,不是班里的第一名,而是掌握了有效学习方法的孩子。以后我还将继续为你分享更多的高效学习方法。
最后,我为你总结今天节目的3个要点。
①你不要只盯着孩子的分数,更要关注他的学习方法;
②孩子在生活中理解了某个知识点带来的顿悟,远胜于做100道重复练习题;
③引导孩子在生活的细节中,发现数学的妙用。
最后,我还要给你留一道思考题:今天我们谈到把数学知识从书本上,迁移到生活中。那么,如何让孩子在生活中产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呢?
欢迎你跟我分享你的答案。
好,今天我们就聊到这儿。我是Colin老师,希望今天的内容对你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