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下两个空格键,我尽量表现严谨的态度,对于新鲜的事物,我总是花心思,想获得更多的关注与赞誉。在文字的世界里,你想表达或许是很深的意境,但旁人看到的可能是饭后消遣,一笑而过,真正有感触的,总是那些跟你有相同经历的失败者,你越挣扎,他们越感同身受,甚至下意识地追随你观点下的方法论,我看过很多给别人介绍如何由自身经历引导别人走向成功的励志人物,他们很正面,但事实真正影响读者的不是他们内心涵养,而是他们追逐成功时的方法论,固然制胜之道,成功之法总是建立在一个人的坚强意志上,但对于受众而言,这样的方法论真的有用吗?
我读大学的时候,我的老师推荐我读王石的《我与万科二十年》和冯仑的《野蛮生长》,我好奇地看完,然后觉得整个人都热血沸腾,在王石眼里,他可以玩转任何角色,从普通的工人到一个地产巨擘,这让同样身处低处的我无尽遐想,假若我也有同样的执行力和能力,我也能成为下一个王石,但显然我成不了王石,就算我具备了他身上所有的优点,我也注定复制不了他的建树,原因很简单,他书中表达的他,只是符合我想象的那一面,他的人脉、人格魅力以及商业思维,是他要灌输给我的一种假象,真正使他成功的或许背后有无数的阴暗面,而那一面才是实际迎合大众的--虚荣与无尽的贪婪。当然,成功的人注定自带光环。反观冯仑确实让我看到了他的实在,他探讨现实问题,探讨人性,抽丝剥茧的为我们解释成功的人与企业,也有失败的,他是君子,同样他有他的野心,所有的苦口婆心,不过是经济利益带动下的羊皮,底下狼性,不过只是稍微掩盖了下血口獠牙。一个人真实的人性现实并不存在于他与整个社会联动,恰恰相反,一个人的真实体现在于独处。所以一切关于成功学的励志,我并不相信,假若没有利益驱动,他们为什么费煞苦心告诉你如何成功,这显然不符合逻辑。
说到独处,我想到了不久之前朋友不经意的问题,他说:假设你上公厕,公厕里坐便器的冲水系统坏了,你需要从洗手处取水才能清洁如厕处,你会不会去取水?我当时没有回答,我作了很多的假设,假设周围没人,我可以假装什么事都没发生,我离开;假设刚好有清洁工,我可以告知他;假设那是个高档的商场,我可以向他们管理处投诉没有做好日常管理……我越假设越觉得那堆大便并不应该由我冲走,并且越说越气。诚然,一开始我并没打算把我拉的大便冲走。这是我性格使然,他是我朋友,我没有必要隐藏我的真实想法,所以我赤裸裸的暴露了我自己。但是假如换一个方式叫我回答同样的问题,我给的答案绝对不同,比如问卷调查,给定我ABCD 四个答案,我会毫不犹豫选择最符合现实社会价值观的那一项。为什么对于同一个问题,在面对不同情景下,会截然不同?因为习惯性的反应程序,让我们在自然状态下还原真我,在有外界压力时形成自我保护壁垒。所以那些成功励志的人物,大多时候是在有保护壁垒的状况下的自我独白,这符合社会价值追求,同时也迎合了我们对成功的猎奇。进而我们可以推测那些关于成功学的演讲,无一不是源自于一个词"品牌效应",要想被更多人认知,他们是在推销自己,这就是伟大下的阴暗。
当然我并不批判任何合理的存在,那些励志文学的涌现,恰恰是因为那些简明扼要的成功例子,唤醒了潜在的反应机制,让大部分受众或是读者在阅读和实践中获得真知,从而在现实中获得奖励和得益。但是真正的自我,应该是同时存在的美与恶。当然恶是人的本源,因为从精子开始,我们就面临竞争,有竞争就有取舍,有取舍必定有牺牲,恶是本源。那么美是后天修得,与恶对立,形成个体、个性以及升华的涵养。
对于美,我们绕不开美学,但对于美学一窍不通的如我,如何审美?我的方法是,阅读和聆听。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喜欢听别人讲一个这样的故事:从前有兄弟俩,父母双亡后,家中留了一头牛和一只狗,大哥优先选择了牛,牛可以耕田,狗经过弟弟的调教后,出奇地也会耕田,大哥眼红,把狗害死了,弟弟葬狗与竹林,竹子出奇地长着黄金叶,弟弟得金叶致富,大哥再次眼红,伐掉竹子,弟弟无奈将伐掉的竹子织成渔网,渔网很疏,捞不到鱼,但却捞上来一个罐子,罐子里有黄金,大哥得知,烧渔网,弟弟用渔网灰泡水喝后,放的屁竟然是香的,弟弟以放屁给人熏香为生计,这次大哥也跟着喝灰水,结果大哥放臭屁被别人收拾了,故事结局。这个诙谐故事,正是我对美的最早认知,弟弟向善得福报,大哥作恶,最终吃了恶果。弟弟形象的现实意义影响了我,他教我彻底的善,但是,多年以后我才发现,这种彻底的善就是另一种恶,弟弟的放纵使大哥堕落,就像和尚与屠夫的故事一样,真正得道的应该是大哥,而不是弟弟。为什么?(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