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最初是在《人民的名义》这部反腐大剧中多次提及,而在这公元1587年,中华民族跌宕起伏更新换代中平淡的一年,发生了什么,让我们来看一下这位美籍华人黄仁宇都讲了啥?
先看一下目录:
第一章 万历皇帝
第二章 首辅申时行
第三章 世间已无张居正
第四章 活着的祖宗
第五章 海瑞――古怪的模范官僚
第六章 戚继光――孤独的将领
第七章 李贽――自相冲突的哲学家
如所见,共七章,每一章似乎都是单独的人物,这几个人是谁,做了什么,又代表什么哪?
☟☟☟
万历皇帝,庙号“神宗”。10岁即位,由首辅大臣张居正辅佐,少时母亲管教严格,皇帝身边设有耳目来监管皇帝,皇帝自感压力。明朝以儒家四书思想为正统的文官所统治,文官倡导四书中所述仁义礼智信等。文中大篇幅讲述了冗杂的礼节制度,皇帝与皇城内代表了国家的形象和思想趋势,不容错误。在封建时代,礼维持社会、政治秩序,巩固等级制度,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和权利义务的规范和准则。而日久,万历皇帝对此也是厌烦。引起万历皇帝怠政非常大的一个原因是想立幼子为太子,而违反长子应立为太子的制度,遭到文官反对,万历皇帝作罢,决定延后此想法,遂太子谁都不立,而皇帝和文官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皇帝想明白自己只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产物,是封建礼教的一面旗帜,甚至自己想争取主权,并没有达到目的。而自己只是活着的祖宗,供人礼拜,自己已无能力改变这封建王朝。
在政治上,两任首辅大臣-张居正和申时行处事上原则不同。张居正大刀阔斧,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为大方向,提高行政效率为目的,改革赋税、丈量土地,同时任用贤将驻守边关,而张先生大刀阔斧在皇帝的支持下迅猛改革的开端,却病死离世。死后反张派,以夺情守孝、铺张浪费、独裁等为由,举首辅有违祖制、绝无忠义孝悌、护国忠君之心,万历皇帝深思文官所举种种,深信张居正利用自己的权利去干他想干的事,自己为张居正所骗。感往昔张先生辅佐、教导之念,免去鞭尸之刑。申时行深知自己之力无力颠覆封建礼制之弊端,同时知文官之阴阳。文官自幼受儒家教育,一面仁爱、忠义、礼度之心,又因私欲,一面又自私自利。大体分三类:在法律和道德边缘捞取私利、搜刮民脂民膏、清高自负。申时行善用求“稳”之术,力求相安无事。他清晰地认识到:朝廷最大的任务是促进文官之间的互相信赖与和谐。此亦即鼓舞士气,发挥精神上的力量。要影响全体文官,申时行必须首先提供自己的诚意。他宁可被目为大和事佬,甚至被批评为牺牲原则的政客,但他坚持他调济折衷的原则。在皇储问题上,申时行的态度引起了文官反感,针对申时行的行动就此展开,为避免引火上身,辞官隐退。
海瑞自古是人们心中的“英雄”,而社会真的需要每个人都是这种英雄吗?而每个人都能做到这种英雄吗?海瑞为官期间,制度严格、改革赋税、清廉奉公。由于海瑞在民间的影响,王朝需要一个这么英雄式的人物来彰显国家倡导的文明,虽然京城那些文官们并不喜欢这么一位人物。行史严政确造排挤,被迫退休。海瑞的理想就此破灭。
军事上,文官主导的王朝,对于一介武夫常常嗤之以鼻。戚继光在军事才能上的表现,凸显了他的才能。张居正的器重,让戚继光的仕途更快了一步。而张居正死后,戚继光与其的关系密切,让这些官员们所攻击。一代将领在贫病交迫中离世。
李贽,是王阳明心学的泰州学派的代表人物,反对程朱理学。提倡解放自由,释放真心,反对思想的禁锢。认为程朱理学所提倡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不能解决一个社会的矛盾问题、引导人民正确的思想。反对理学空谈,提倡功利主义,提倡至道无为的政治理想和民本思想。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李贽的思想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而在这个封建王朝思想根深蒂固的大环境中,任何的思想启蒙都是对王朝的威胁。李贽入狱,以剃刀自刎,在血泊中挣扎两日死去。
此篇以万历十五年为线,虽是平凡的一年,已经暗藏明朝灭亡的线索。在政治、经济、人文、思想方面,明王朝已经根深蒂固,虽有励志改革者,但在这股强大的力量下,多以失败告终。这个社会,提到了一个组织“文官”,双重性格,一面礼义廉耻,一面私欲熏心。而已道德来代替法律,以礼制制约思想,是这个社会的症结所在。
这本书需要深层的去剖析,以几个人物为线索,来分析一个王朝的问题。还是需要多读几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