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于2016.11.24
上周重读了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和中学时初读时的感受完全不同。那时,十几岁的少年对爱情懵懵懂懂,些许憧憬,更多是紧张,谁也无法准确描述情为何物,只会傻傻的集聚在高层阳台上向着楼下经过的女同学、学妹们高声起哄,直至开心的看着她们羞红着脸跑开。那时,《挪威的森林》多在男生中传递,大家关注的也不是故事本身,而是渡边与直子、玲子等的亲密接触的细节,宛若关心贾平凹在《废都》里一写到庄之蝶时的那些“此处删除***字”。再次重读,关注点完全不同,看到那些曾让人脸红心跳的文字,经过二三十年岁月的沉淀,早也无动于衷,我倒开始想念起当年那种不经世事,单纯幼稚的少年时光了。
初看书名《挪威的森林》,给我的感觉是清新、自然,充满阳光,脑海里浮现的是挪威海畔,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中的森林,天空是湛蓝的,海水是墨绿的,一片北欧的美好风光。我想多数读者仅凭想象,都会很自然的联想到绿色的生命力和生活的美好。但阅读的感受可不是这样,我记得那几天心情跟着渡边、直子、绿子等上下浮沉,沉闷不已,一点都没有体会到挪威森林的美好,更多是悲伤与无奈,无尽的孤寂冷。
如果不是因为那首披头士乐队的“挪威的森林”,我会认为村上的这个书名并不贴切。能感觉到他很喜欢这首歌,多次在书中提到,但小说自始至终与挪威或挪威的森林没有任何的关系,他想要的只是列侬对挪威森林的那种冷清、孤寂的意境表达,正如歌词里所写的那场莫名其妙、意犹未尽的邂逅:“一个孤独的男人偶遇一名女孩,到她那如挪威森林般冷清的房间里喝酒聊天到两点,女孩说明天得上班,自顾自睡了。男人无处可归,爬到浴缸里睡着了。当他醒来,冷清的房间里只有独自一人。极度落寞下放火烧了房子。”我曾是披头士的歌迷,对列侬的不羁和他与小野洋子的情史略知一二。这首歌我一直感觉莫名其妙,就如列侬时常动不动就燃烧家俬般的令人匪夷所思。我一直质疑《Norwegian Wood 》这首歌的翻译,列侬是个歌者,也是个优秀的诗人,这首亦歌亦诗的词里始终没有用woods,而是用单数wood,也没有直接表达“房间如挪威森林般冷清”,只是译者追求“信达雅”的理解和诠释。我个人认为或许烧掉的只是清冷的挪威圆木,而不是整座房间。这和列侬的脾性是契合的,因为列侬自己也说这首歌是表达他的一段无疾而终的情感,甚至于对那个女人的印象也无疾而终。对爱情的感受是无法凭空想象的,虽然村上解释说“渡边”只是虚构的角色,但以第一人称的书写,让人不得不联想到渡边身上覆盖着村上的影子,否则如何能写出如此动人心弦的作品,哪怕是无尽的落寞与孤独。
全书看完后,我反复揣摩了十余遍这首歌的歌词,暂不论其表达的是狂怒后的对整座房子的燃烧还是落寞孤单下燃烧圆木取暖,色调与这本书给我感觉一样的灰暗。歌词首句是“I once had a girl, or should I say, she once had me...”,不知道村上创作的灵感是否也是来自于这首歌词,但我直觉这个男人就是渡边,而那个女人就是直子。木月自杀后,渡边和直子渐渐靠近,但渡边却越来越有种被拒绝的感觉,因为直子内心最重要的东西已被木月带走,一个女人,若心不在了,剩下的也就只有残缺的灵魂。所以,就算渡边对她情深似海,直子仍无法用残缺的爱来回馈他。就像歌词里那句“She told me she worked in the morning and started to laugh”,直子最终也是微笑着离开,渐行渐远,直至到另一个时空与木月会合。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这是一场爱情悲剧,渡边与直子的爱,如同列侬歌词的那对男女,如幻如梦,醒来人去楼空。相对直子带给渡边的悲情,绿子就像清晨鸟叫后那段带给他温暖的挪威圆木,如歌词所言,“This bird had flown,So I lit a fire,Isn’t it good?Norwegian wood”,绿子燃烧了自己,给渡边的人生增添了许多暖色,而且,不求回报。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此前看了几位书友的心得,多数着力于分析书中几位主角的情感关系,也有从那口虚幻的井入手来剖析人物的内心。让我感受到了书友们思想的深度并给了我很多启发。《挪威的森林》给我的启示更多是哲学问题。人生处处是哲学,最近看的很多书,无论是《反脆弱》还是《最好的告别》,谈的都是哲学问题,只是视角不同。情感类的小说我一直认为是不太容易写好的,如果单纯是你侬我侬的深情,那就太入俗套了,村上的《挪威的森林》独辟蹊径,将得与失、生与死、复杂与纯真的哲学隐藏于细节之中,哪怕格调是极端阴郁的。
《挪威的森林》首先谈的是失去和拥有。在直子那里失去的,渡边从绿子身上找回了,对于渡边,绿子就是那块取暖的“挪威圆木”。这种失去和拥有是辩证的,对于玲子而言,渡边是她取暖的“挪威圆木”。谁都曾是燃烧圆木的人,也都曾作为圆木被燃烧过,人这一辈子就是在这种失去与拥有的轮回中度过。有无相生,悲喜相融,最终无悲无喜,恬然淡然,一个人在情感的征途中要真正获得成长,必须要经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这就是成长的代价。
其次,关乎复杂与纯真。比如渡边,他直面了太多的死亡:木月的死,直子的死,初美的死,在获知初美自杀后,他果决的与永泽绝交,也反衬他的本性纯真。村上在人物安排上不愧为大师,木月的自杀不仅仅意味着一个儿时朋友的失去,而且意味着纯真的毁灭。单纯的初美之死也是一样,渡边爱不释手的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也是个经历坎坷而始终不失纯真的典型。人的一生,往往越过越复杂,许多人,终其一生,却成为了当初很讨厌的那种人,而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还能保有初到世间的那种单纯,凭着良心对待身边的一切人与事,无疑是精神得到成长的印记。
最后,探讨的是生与死的人生终极命题。“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这是村上多么深刻的人生感悟啊,这句话我琢磨了几十遍,亦如琢磨列侬的歌词那样。我想,同龄人里或许少有与我一样对生死有如此深的感悟了。这些年,见过太多的生死、别离了,我能理解渡边在面对木月、初美、直子自杀时的那种痛,那种无奈。面对死亡是什么感受?我清晰的记得那天的下午,爸爸弥留之际从医院运回家中的车上,我一直紧紧握着爸爸的手,感受着他日益微弱的脉搏,我舍不得松手,我知道,当我的指尖留在爸爸身上的体温与触觉一旦消失,爸爸就永远的离开了。那天以后,对我而言,一旦想起那种属于爸爸的特殊体温与触觉,就像无端端的被突然袭击般,完全抵挡不住,然后全然崩溃。无奈的是,我永远无法向另一个时空传递自己漫延无边的绝望,尤其是在那些难过的夜里。死是什么?死是生的永存,时间就此停摆,诚如村上在书的最后写道:“风的气息,光的色调,草丛中点缀的小花,一个音节留下的回响,无不告知我秋天的到来。四季更迭,我与死者之间的距离亦随之渐渐拉开。木月照旧十七,直子依然二十一,永远地。”木月、直子在渡边心里永生,就像爸爸在我心里永远63,不会老去。
挪威的森林,记录了渡边的成熟,精神的成长,是渡边青春的墓志铭,也是逝去人的安魂曲。在成长的路上,我们都不孤单,我们都曾青涩、彷徨过,只希望,许多年以后,我们不再是渡边或者绿子,不会是永泽或是直子,保有纯真和善良,成长为我们年少时想成为的那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