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守日记(3月24日):我们在等哨子响起来

       从上周开始,不断有村民问什么时候可以解封恢复正常。他们了解到,很多地方已经陆续撤掉了岗哨,即使是湖北,除武汉之外的地方也可以凭健康码出行了。在村民们看来,撤掉岗哨是社会回归正常轨道的直接体现。已经在焦虑中困守了近两个月,大家极度渴望回到正常的生活状态,都在等那一声哨子响起来。其中一位来询问的大叔,养殖桂花鱼,原计划在春节消费旺季上市,但发生疫情后搁置至今。他担心每天真金白银的投入,迟一天恢复正常便多一天亏损。另一位四十多岁的村民,他多方努力通过公务员堂兄的担保,在某银行成功贷款了50万元,得以维持几十亩鱼塘的日常运作。那天银行工作人员亲自上门办理贷款手续,他一直悬着的心才稍稍平复。而村长启哥也养了桂花鱼,他的做法是每天减少投喂量,以控制鱼的生长速度和降低养殖成本。听阿娣大叔说,目前桂花鱼市场收购价18元一斤,比以往价格跌了近一半,而且收购的人也不多,即使能卖出去,也是要亏本的。所以他们心急地在等疫情结束,盼望价格回升。社会停摆牵一发而动全身,市场供需失衡的后果将不断出现,这种现状疫情结束后还将会持续一段时间。从网上看到,疫情对畜禽业影响甚大,很多养殖户坚持不下去了,大量的活鸡、鸡苗被坑埋,四川西昌的养蜂人刘德成甚至用上吊自缢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实在悲惨至极。自古农业具有天然的脆弱性,在疫情的影响之下,脆弱的特性更是凸显。那么,这时候ZF的角色便举足轻重了。我不知道针对这次疫情对农村种养业ZF有没有政策帮扶,也许有,可能没有留意到。我看到更多的是对工业的扶持,不能厚此薄彼啊。养殖户需要切切实实的帮助,比如像村长启哥说的鱼塘租金是否可以缓交,能否出台一些惠农的补贴、低利息贷款政策等等。无农不稳,老祖宗传下来的经验也是不能轻视的。

       有时候在想,什么样的社会管理才是最优化的呢?既有抵御疾病的能力,又有灵活性、人性化,并且又不过分损失经济效率,使社会伤筋动骨。我没有能力回答,这个问题留给ZF以及专家学者们去认真评估和衡量,借此检视和反思疫情期间社会治理的得失。不能总是好了伤疤忘了疼,受过很多教训,经验也不见累积起来。很多时候“一刀切”当然简单省事,但“一刀切”不是善治,而是懒政。现在也看到有人对各地“封城”等做法提出质疑,这是很好的开始。让整个社会停摆当初有没有预判到后果?有没有做过推演?有反思,有改进,才能有进步,不能让它又一次随随便便地过去了。也许有人会说,疫情之下当然生命至上,重疾下猛药,付出一些代价也是不得已的。可是,想想常凯一家四口十七天内去世,那位临死前想吃一块猪肉的武汉老人,那位爷爷去世后靠饼干度日的小孩,那位急着回去工作划木盆渡长江被劝返的武汉居民,那位戴着果皮口罩蹲在路边卖菜的老人,那位将7岁女儿绑在一起跳江自杀的年轻妈妈······我们所有普通人,都在为疫情付出了不同代价。这些代价,也许在大局看来都是时代的一粒灰尘。

      这是我在村里值守时听到的一点情况,以及一些个人的思考。最近有点感慨的是,不知什么时候起我们讨论问题的方式方法竟然没有了理性,不明白伤害他们的到底是病毒还是噪音。比如有人说,“理性吗?当你成为被淘汰一方,还会腰不痛地站在制高点说话?”理性、宽容和共情,很不幸地成为了这个时代稀缺的东西。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